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從辦公室窗前望下去,院墻邊的那棵桃樹已花開滿枝。
那天上午,工作間隙我站在辦公室窗前賞桃花時,尚未開始工作的閨蜜,卻自駕跑到植物園賞郁金香了。春日暖陽的沐浴中,碧藍天空的映襯下,滿園紅的、黃的、白的、紫的郁金香,美輪美奐仙氣十足。看著閨蜜發來的植物園照片,我的心直癢癢,邀約科室一個女同事:中午我們也去植物園賞郁金香吧。同事說:植物園太遠,倒不如中午去逛逛花市。
于是,中午我們便開車去了花市,1小時后,滿載而歸。我買了一盆花,同事卻買了四盆花。“客廳、餐廳、臥室、書房,各放一盆花。”說這話時,口罩都遮不住她滿臉的喜悅與激動。是呀,替她想想,我都難抑激動與高興。同事的老公作為安徽第一批支援湖北醫療隊成員之一,逆行武漢戰“疫”整整65天,業已凱旋,待集中休養隔離期滿后,便可回家了。別時雪花飛舞,歸來春花爛漫,一個季節的轉換里,浸透了多少戰“疫”英雄的艱辛付出,以及多少家人的牽掛與期盼?突然想起黃永玉先生在一篇回憶錄里寫的一句話:“花都開了,飯在等你。”我念出這句話時,同事哈哈笑:對對,就是這個意思——花都開了,飯在等你。
武漢的櫻花也開了,璀璨的街燈下仿若仙葩。一好友供職于湖北省疾控中心,可想而知這段時間她的工作強度、難度及危險度有多大。自武漢封城至今,每天深夜她都會在朋友圈分享她一天的戰“疫”工作。3月下旬的某夜,她連發兩條朋友圈,一條依舊是幾張工作照,另一條是一張生活照:空寂無人的深夜街頭,她斜倚著人行道上的鐵欄桿,脫下口罩的臉含笑面對身邊那一樹燦若粉霞的櫻花。“即使是空寂的街道,我卻感受到了希望!脫下口罩,面對這個熟悉的城市,聞著你的氣息,我知道,你越來越好!”
一句話,一張照片,令我百感交集。如今,武漢解封之日近在眼前,冬天里按下暫停鍵的武漢,在這個春天即將重啟恢復勃勃生機,那滿城盛開的櫻花也不再寂寞無人賞了。
疫情可以阻攔城市與人的腳步,卻阻攔不了春天的腳步。這段時間,遠在英國倫敦的樺姐,也在微信朋友圈頻頻分享她家花園里的滿園春色。“國內朋友秀外面的風景,英國朋友秀家里的花草,這下子輪到我們被關在家里了。”樺姐的自嘲里不乏樂觀與淡定。當抗疫的主戰場從國內轉移到歐美各國,我們與海外親朋之間的擔心與牽掛也在互換。隨著疫情在英國日趨嚴重的蔓延,國內親友紛紛勸樺姐一家回國避險。樺姐卻說,這時候我們不會回國的,一則不想給祖國和親友添亂;二則,相比長途飛行的風險,我們在倫敦做好居家防護更安全。
現在,禁足在家的樺姐夫婦,每天在花園里養花種菜聆聽鳥鳴。“疫情讓我們在這個春天停下匆忙的腳步,朝云暮靄里與花草耐心相處,細細觀賞每一片花瓣綻放的美麗。”是的,這場疫情讓我們失去很多,但也讓我們有所收獲。
春天來了,花都開了。家鄉聚龍山的映山紅,此時也應漫山紅遍了吧?往年清明節假期,我都會回到家鄉,去聚龍山公墓祭祀父母。然而,今年清明假期,我決定遵守疫情防控相關政策,不回家鄉實地祭掃了。清明哀思何處寄?“云上”祭掃寄思念。某網絡祭掃平臺里,在線為父母建一座公墓,點一支燭,上一炷香,獻一束花,心里對父母默念:“今年清明節女兒就不回家鄉看你們了,但我的思念會化作你們身邊的那一株映山紅,在這個特殊的春天陪伴你們。”
回首年初,疫情最嚴重的嚴冬里,我們對春天的期盼從未如此強烈。如今,春天來了,花都開了,我們的生活也逐漸走上正軌。一些遺憾與傷痛有時仍會漫上心頭,但你看啊——花都開了,生活的希望與美好總是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