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喜歡呂士民先生。我與呂士民先生相交已久,但很少走動,一年見面就是一兩次,已很長時間沒見面了。人老念舊。本想約一朋友一起去看看這個好老頭,苦于疫情防控,不便成行;待疫情好轉后,再去看看他,在此謹祝先生仁者多壽。
我們的先民,總結出來的二十四節氣、傳統節日等,都是華夏農耕文明的一部分。日常生活中與婚喪嫁娶有關的風俗、禮儀等,都是農耕文化的范本,如今,統稱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依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被各族群、團體,還有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以及相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隨著科技的發展,整個世界逐漸變成一個“地球村”。中西文化相互交融,求同存異,最終成為某種意義上的“世界文化”。我們擋不住科技文明發展的腳步,不適應它就難以順應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也不例外,其多元化的態勢,終將迎來一體化的發展時期。
中國這片古老的土地,曾孕育出了許多或宮廷或民間,或陽春白雪或雅俗共賞的文化遺產,如戲劇、年畫、民歌等等。這些遺產具有鮮明的民族性、突出的大眾性以及廣泛的地域性。它們全方位地展示了民族文化的特征,蘊含著豐富的民族精神。隨著時代的變遷,隨著一個個年輕“符號”的出現,這些古老的“基因”,越來越難以保留下去。曾經刻在先民骨子里的農耕文化藝術,在逐漸被遺忘,變成曲高和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象牙塔內,許多學子被程式化、批量化地培養。這樣培養出來的藝術人才,知識結構單一,其創作存在著“千人一面”的情況,被淘汰出局的可能性很大。幸而,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只有像呂士民先生那樣,將先民創造的民俗文化的遺緒,變為創作之魂,并引進課堂,我們才能將老祖宗的根傳承下去。
呂士民先生為人善良、本真、幽默、有趣,且樂于助人,亦精醫道,是位非常好的老頭。他筆下那些描繪淮北風土人情的風俗畫,是他的從藝之道,也是他的立身之本。先生用心從記憶、從與其他老一輩人的訪談中,挖掘出民族文化的核心內容,留下了先民的印跡。相信將來他的作品,必將成為人們研究先民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幫助大家找回記憶的一把鑰匙。呂先生的這些充滿泥土氣息的畫作,是典型的農耕文化遺產,理應是藝術的火種。同時,這些畫作,也是民間藝術、民俗風情,得以薪火相傳的源流,先生切切不可丟啊!學藝之人,千萬不能在藝術發展之路上選錯方向,否則,掙得的頭銜再多,也就是暫時熱鬧一下,此后會被時間湮沒。歲月不居,彼此珍重。所言未必正確,僅供參考,并藉以共勉。
有一天,曾任某雜志社長的李瑞先生問我:“有人說,鐘馗驅邪畫上,大都會畫有一只紅蝙蝠,不知真假乎?”李瑞先生博學多識,于此怎會不知?戲言耳。
鐘馗畫,本就是古人精神圖騰的一個體現,其最初是沒有蝙蝠的;后來畫鐘馗的工匠,為迎合人們的愿望,才添加一只紅蝙蝠。“蝠”音同“福”,借吉言,祈求驅邪鎮妖的同時,寓有“福自天來”“鐘馗送福”之意。民間有掛鐘馗畫的習俗,一般來說,端午節期間掛一掛,平日不掛。又或者家庭不順之時,借鐘馗趕走妖魔厲鬼,才掛。隨著人文歷史的變化,人們慢慢地把鐘馗畫與端午節聯系起來。端午節,又稱端陽節,據《北平風俗類征》記載:“五月初一至初五為端陽節,午時以朱墨畫鐘馗像,用雞血點眼,俗稱‘朱砂判’者懸屋中,謂能驅邪。”而端午節在后續的繼承發展中,又揉進多種其他民俗文化,如賽龍舟、游花船、放風箏、吃百家宴、舞獅表演等,使民俗內容更加豐富多彩。
呂士民先生的風俗畫、李瑞先生有關風俗畫之問,都觸及了民族之根、文化之魂,是以,在此一并成文。中華大地南北同宗不同俗,正是這些充溢著濃郁的民族元素、民族氣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才成就了閃爍著流光溢彩、奪目迷人的世界文化大棋盤,我們沒有理由不將之傳承下去。是為防疫期間偶思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