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這段時間,以前頗冷清的醫專同學微信群,很是熱鬧,每天都會有各地同學在群里分享他們在抗疫最前沿的“戰疫”動態。有的同學去發熱門診值班了,有的同學進隔離病房工作了,還有的同學在病毒核酸檢測實驗室不分晝夜輪班做實驗。
皖北某醫院的L,是第一個投身抗疫一線的同學。清晰記得,武漢封城前兩天,L便在同學群里上傳一張全副武裝的照片,從頭到腳被防護服、護目鏡、口罩、手套、靴套包裹得嚴嚴實實,L說:“沖鋒號已吹響,開始戰斗!”除夕之夜,當我在騰訊公益里向湖北捐出2020年的第一筆公益捐款時,L也在同學群里上傳了一個短視頻。視頻里,L孤零零地坐在辦公室簡陋的書桌旁,桌子上擺著三個裝滿飯菜的快餐盒,這就是L一個人的年夜飯。因為參加了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的救治工作,這段時間L即使下班也不能回家,睡在簡陋的辦公室里,無法洗澡,一日三餐或盒飯或泡面。好多同學都心疼地說:大過年的,真是苦了你啦!L又用一個短視頻回復大家。只見視頻里的L在狹小的辦公室里,有板有眼地清唱著《甘灑熱血寫春秋》,一招一式盡顯豪邁。
接下來的日子里,越來越多的同學投身抗疫第一線,“脫我舊時裳,著我戰時袍”,同學群里全副武裝的照片越來越多。護目鏡、N95口罩、密不透氣的兩層防護服、兩層乳膠手套、防水靴套,大半天不吃不喝不上廁所,這是他們每天在病房或實驗室的工作常態,個中滋味,我數年前在西藏援助一個實驗課題時深刻體會過:每次實驗結束卸下一應裝備時,貼身衣服都能擰出水來,整個人都是虛脫的。而我的這些戰斗在抗疫最前沿的同學們卻毫無抱怨與退縮,有時還苦中作樂。一個同學臨進隔離病房前,還不忘在朋友圈發一張全副武裝的照片詼諧一把:“這一次,終于彌補上小時候只用過尿布沒穿過紙尿褲的遺憾了,哈哈!”另一個同學則與新冠肺炎輕癥患者一起,在病房里手舞足蹈地對唱起“夫妻雙雙把家還”。
義無反顧地投身這場抗擊新冠肺炎戰“疫”中的,豈止我的這群可愛又可敬的同學們。大年初三傍晚,當我坐在沙發上刷著手機里的疫情新聞時,微信工作群突然熱鬧起來。一個個消息,一張張照片,源源不斷涌進來:我省首批支援湖北醫療隊迅速集結完畢,整裝出發。每一張照片里,所有同事都看到了一個再熟悉不過的身影:我們單位領導臨危受命,擔任此次安徽支援湖北醫療隊的總領隊?!拔錆h別怕,我們來了!”醫療隊員們手里舉著的牌子上寫的短短八個字,是我們安徽馳援武漢的滿滿勇氣與信心。那天以后,我的微信工作群除了每天的日常工作交流外,其余信息均是來自武漢的我省醫療隊的工作動態。每天工作之余,看看這群逆行天使在武漢各家醫院救治新冠肺炎病人的動態,再由衷地發表一點感言,也成了這段時間很多同事不可缺少的生活內容。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與病毒短兵相接,從肆虐的病毒口中搶奪回一個個生命——戰斗在抗疫一線的醫護人員,是離病毒最近的人。他們防護服里包裹的,也是普通的血肉之軀,面對近在眼前的病毒,不怕嗎?微信里我把這個問題拋向我的一個同學、某市疾控中心微生物檢驗科的T,T只回復了四個字:職責所在。過了幾天,T給我發來當地電視臺采訪他的視頻。主持人竟也問了同樣的問題:每天與病毒近距離打交道,你心里怕不怕?T說:要說一點不怕,那是假話,但這就是我的本職工作,面對病毒,我必須做一個逆行者,沒什么可討價還價的。
看完采訪視頻,我的腦子里突然蹦出“高尚”一詞。是的,在這場戰“疫”中,所有的逆行者都無愧于這個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