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乍暖還寒之時,春雪又至。
室外的冷,等到我下午走向志愿者門崗時,才真切地感覺到。雪已經全部消融了,但是風的力量卻不曾減少。沒有任何遮擋的門口,在晴天可以恣意地接受陽光的沐浴,但是今天卻覺得無處可躲。
周六的午后一點半,仍有不少人趕去上班。急著趕去單位的他們,在門崗處慢下來,掏出單位的證明,我們幾個值日的便一一予以放行。
風呼呼地纏裹著我,出門前特意穿的厚羽絨襖、戴上的帽子在零度左右的空氣里,像是失去了作用。一二十分鐘后,雙腳開始變得麻木。沒有行人出入時,我便不顧形象地在原地跺腳,輕輕蹦跳,試圖通過運動來為身體取暖。
一陣強風襲來,辦公桌上的筆與登記簿都呼啦啦地奔向地面,只有那一瓶酒精噴液歪了兩歪沒有掉下去。
小區的保潔人員交接班。昨夜突然停電,導致一些人家的網絡中斷,又有兩棟樓的電梯出現了故障。兩個光纖維修人員走進小區,接著一個挎著包的小個子男人又來維修電梯。一個六十多歲的老人騎著電動車帶孫子去看病,說是胃疼;騎著三輪車的老年夫妻,去醫院做透析;開著私家車要進入小區的男人,低聲解釋著他老婆剛剛出產房不能見風……
小區已經規定每家兩天只能派一人出去買菜,任何私家車不能進入小區。可是生活之中,總有例外。當規則遇到人情,總要尊重現實的需求。
這個下午,有不少來送蔬菜的超市送貨員,將車停在門外,穿著厚厚棉襖棉褲的人便急匆匆趕到門口,拎了大包小包再趕回去。也有一些來不及等的,將物品放在門口,委托給我們照看,再由主人來提,十多件物品,沒有出現一絲混亂。
災難是一面放大鏡,能更容易也更清楚地放大人性。在疫情之中,職責所在,仍有那么多人在一線工作,為了保證整個社會的生活正常進行。超市與一些商店提供了上門送貨服務,減少了人們的外出需求。還有那些偶爾出門購物的人,也總是想一次多買一些。有幾個提了重物的居民,在出示出入證時,總要停下來喘口氣休息。
天真冷,可是也很暖。四點多,賣電動車的店家送來了一個帳篷,用來避風。帳篷剛裝好,被風掀翻了好幾次。五點鐘,一個年輕的女子拉著一個四五歲的小女孩奔到小區門口要出去,物業不愿放行,女子解釋說單位的工資都在她手上,今天必須要先存進銀行再轉賬。“但是小女孩按規定是不能出去的,而且出去也不安全”,物業也解釋著。“家里沒有人了,不帶著不行”,她們出了小區,小女孩跟在媽媽身后,兩人一路小跑著。
五點半左右,又有一批人要出門去上夜班。一個騎電動車的年輕女孩掏出單位證明給我看,我沒有注意姓名,但是下面的落款很清晰,是市人民醫院的印章。從小區到醫院有十多里路,在這樣的風里騎電動車很是辛苦。我沉默了短短一會,邊說你辛苦了,邊把證明信還給了她。她騎向主路,那里,一批桔黃色的身影騎著三輪車回家,另一批保潔員開始上崗,他們要晚上九點半才能下班。這個城市的每一時每一刻每一個角落,有多少人在默默辛苦地工作著!
我也要下班了。褪下紅袖章時,我才覺得腰疼無比,估計是以前留下的病根在這樣的冷空氣里又要犯了,值夜班的幾個人將很快來接替小區物業的工作。而社區來查看情況的值班醫生,又要趕向下一個社區。
很多人這一日的工作仍在繼續,這春日里的冷風仍在空氣中盤旋著,侵襲著我們的身體,也考驗著我們與新冠病毒抗擊的意志。
疫情之中,戴著口罩的我們距離變得遠了,很多時候都要給彼此留出一米的距離。可是,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又分明更近了,多了一些理解與體諒,也讓我感受到那么多陌生人的善良與可貴。
在門崗值日時,也會遇到個別不和諧的現象。但走在回家的路上,不知為什么,雙眼總是感覺酸澀,漸漸變得模糊,我努力地克制著自己的情緒不讓眼淚流出來。
路邊青翠的女貞樹,雪洗之后更見精神。我想,當春天真正回暖,這個經過了一次嚴峻考驗的城市,也一定會變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