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對一部作品的重述是困難的,評價一部作品也是困難的,哪怕是經典作品,比如《羅生門》。
看到“羅生門”三個字,我不知道你想到的是芥川龍之介的小說《羅生門》,還是大導演黑澤明的電影《羅生門》?事實上,兩個“羅生門”之間已經很難區分,因為,黑澤明的《羅生門》就是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和《竹林中》兩部小說的合體。
電影的結構有趣,是因為小說《竹林中》的結構就非常新穎。我必須要費些筆墨先描述一下故事。故事發生在12世紀的日本,在平安京發生了一件轟動性案件,武士金澤武弘被人殺害在叢林里,妻子也被強盜強暴。作為證人,樵夫、強盜多囊丸、死者的妻子真砂、借死者的魂來做證的女巫,都曾被帶到審判官面前,以問答的形式展現審訊,但他們都提供了與事實真相各不相同的證詞。
在強盜多囊丸的敘述中,自己是一個武藝高強,為所欲為的江湖“英雄”形象。多囊丸將自己塑造成一個主動與金澤武弘以決斗方式決定真砂歸屬的男人,最終,他用劍殺死了金澤武弘。
真砂在多囊丸的描述中是一個堅毅到讓他膜拜的女人,而匍匐在審判者面前哭泣的真砂,則是柔弱無力的婦人形象。在真砂的敘述中她是被多囊丸強占的,多囊丸逃走后,她無顏面對丈夫冰冷的眼神。恍惚之間,用匕首誤殺了丈夫后昏了過去。
死人是沒辦法說話的,所以,武士金澤武弘的敘述則荒誕無比。導演采用了巫女做法的形式借人之口說出。于是,你無法確定是巫女故弄玄虛,還是真的被武士附體?總之,金澤武弘借巫女之口一直強調著,不堪受辱的自己是用真砂的珍珠匕首自殺的。
事件線索在幾個人的敘述中有了一部分“真相”:強盜在松樹下埋了好劍引誘金澤武弘進入山林,并將其制伏,繼而強暴了他的妻子……可是金澤武弘致死的原因是什么?到底是劍還是匕首所致?法庭中沒有一個人為自己的罪名開脫,可是他們的敘述卻不知不覺扭曲了事件的經過,使得我們無法拼湊出一個真實的案件來。
稍有些社會常識的人,都能看明白電影或者小說的用心之一——以謊言丑化別人美化自己,以三人不同的敘述,揭示人性在強大的文化背景下的軟弱甚至不堪。
而我,我想說說其他。
《竹林中》取材于日本古代歷史傳說《今昔物語》故事大全中的一則,芥川龍之介做了非常新穎的嘗試,他取一個歷史事件,把它架空,然后通過虛構的創作,用特殊的結構——沒有上帝的視角去鳥瞰這個事件,只有七個人的證詞去建構一個無法拼湊出真相的故事,借以表達某種哲學和倫理上的思索,啟發人反省一個問題:
一個人的所言,是可靠的嗎?
芥川龍之介似乎是一個天生的作家,雖然早年他幻想自己應該做一位歷史學家。他的母親在他九個月時就因為患有精神病,而把他寄養在舅舅家。長大之后,他又親歷姐夫拋下他的姐姐和巨額債務臥軌自殺,這些經歷不可能不影響他的人生和創作。許多人都說他和魯迅很像,據說二人有過交集。二人有沒有交集我不知道,但是芥川龍之介訪問中國時,見過胡適倒是真的。他可以用非常流利的英語和胡適探討昆曲的改良,讓胡適非常佩服。說他和魯迅像的人,常拿《羅生門》和《藥》做比較。我是覺得不同,魯迅的文字辛辣幽默,一針見血,魯迅是活得比較暢快的人。而芥川龍之介則是溫柔的斗士,并且他在很年輕的時候就自殺了。他只活過了35歲。他一生追求藝術的完美和極致,他的小說形式新穎精巧,他非常拒絕粗俗,也拒絕直接反映社會。透過小說,他對人有特殊的理解,對于人決定做什么道德行動,有屬于自己的非常尖銳的思考。這樣的作家,難免會對人心也對自己深度失望。所以他說:“人生不如波德萊爾的一行詩”。他通過閱讀和創作把人生看了一個通透,當他不耐煩活著,就很難再有什么可以救贖他那顆求死的心了。
“在所有神的屬性中,我最同情的是,神不能自殺。”這是芥川龍之介的名言。
芥川龍之介還有一句名言:“金屬易斷,人心亦然。而且,人心比金屬脆弱得多。”這個觀點在他的小說《羅生門》中有非常清晰的表達。前面說過,電影《羅生門》的主線是《竹林中》,所以,事實上,我們一直在說《竹林中》。而作為日本中學課本里的小說《羅生門》說的是什么呢?
小說《羅生門》寫了一個落魄的人在羅生門里,一夜之間,價值觀中的善與惡有了幾次三番的改變,到底是嫉惡如仇,然后餓死;還是當強盜,茍活于世?當然,最后他選擇了做一個惡人。故事到這兒戛然而止。這是芥川龍之介早期小說的一個代表特點,我們暫且不表。
我們說說芥川龍之介的戀愛。彼時,芥川龍之介愛上了一位姑娘,卻遭到了養父母和最疼愛他的伯母的極大反對,致使他的戀愛無疾而終。芥川龍之介為此非常悲傷,一方面他感到家人在所謂好意掩蓋下的自私,另一方面他在這個過程中也看到了自己不能堅持的自私。在這種對家人對自己均深度失望的情緒之下,他創作了取材于日本古典故事的《羅生門》。《羅生門》依舊揭示倫理和人性——什么才是真的?
在我沒有經歷世事的時候,我基本上看不出《羅生門》的珍貴之處,因為我不能理解人性中的糾結,這種糾結又怎樣促使善與惡在一夜之間幾次三番地轉換。我一度以為,真誠是剛需。
當我長到足夠成熟,領教過、見識過世上各種人的不同狀態,再回頭看這些經典的傳世名作,內心是非常感慨的。是啊,芥川龍之介說得沒錯啊,金屬易斷,人心亦然。而且,人心比金屬脆弱得多。軟弱才是滋生謊言的溫床,而謊言居然一直維持著這個世界的平衡。
從這個意義上說,經典果然厲害,經典之所以成為了經典,就在于它可以在時光中慢慢發酵,然后,等著你,回頭再品。
針對電影《羅生門》,黑澤明說:人在描述一件事的時候,不可能不加虛飾,不加虛飾就活不下去。除非,我們對真相有了足夠的寬容。我記得馬未都先生也說過,歷史沒有真相,只殘存一個道理。
可是,如果真相早就被抹去或者部分抹去,我們還要去愛、去信任、去經歷嗎?還要讀《史記》、讀《春秋》、讀《資治通鑒》嗎?
答案是要的,因為不如此,就只能更加面目可憎。正如,重看電影《羅生門》,重讀小說《羅生門》,零零碎碎敲下這些文字,你會有種釋放,如果我們不執著于真相,我們也可以部分與世界與自己達成和解,那么,謊言的對立面,也許就不僅僅是真誠,還有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