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哪個少女不是黛玉呢,精華靈秀,心思奇巧,萬般俗物皆不入眼,小心眼里皆是隨心所欲。如同女孩們都心向往之的白色婚紗,愛,并且圣潔。然而黛玉早逝是必然的,她是百分百的女子,心里容不下其他,也不會退步,飛蛾撲火般,奮不顧身地,一心向她的愛去。
放眼望去,天下之大,哪有她的容身之處呢。相比于武俠小說中冠絕江湖的才女黃蓉,其鐘秀毓靈當無人能出其右。然而,一部“射雕”寫盡,黃蓉與郭靖終成眷屬,卻也終結了她這顆無價寶珠之光華。在續集中,依然美艷聰慧的蓉兒,終也成為了護夫憐子、冷眼待楊過的尋常婦人。
這么說,毫無貶義。因為,愛延伸成了家庭,愛變成了責任。以前,我愛你一個人就夠了,現在我還要愛你所愛,包括你的江湖。芳華已逝,主角已經易人。如同你我,一朝春盡紅顏老,明歲閨中知是誰?
少年時候讀紅樓,最不愛的就是寶釵。覺得她左右逢源世故圓滑,滿身刀槍不入,沒有小女兒的朝氣。可是慢慢長大,慢慢成熟,慢慢經歷人生的刀槍劍戟,才發現一身鋒芒并不能讓我們活得更好更隨意;懷揣著黛玉的矯情小脾氣,敏感多疑只能讓我們心胸更小、朋友更少。實際上寶釵、黛玉二人是我們人生中的兩種狀態,少女時代當如黛玉,任意隨心;成年之后必是寶釵,所有一切面面俱到。對黛玉,寶釵明送燕窩,暗地懷柔關懷;對湘云,推心置腹低調收斂。對上敬之以順,哄老人家開心;對下待之以禮,絕不刻薄欺人。其實,我們沒有誰愿意像黛玉一樣被情所困郁郁而終,所以我們必須改變。
面對職場,我們三頭六臂、不卑不亢;面對人際關系,我們長袖善舞、八面玲瓏;面對家庭,我們剛柔并濟,家和萬事興。
其實,寶釵的性格非常契合我們老祖宗留下的至理名言,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想起在寶玉身亡之時寶釵作為未亡人的狀態,有句形容:“看著寶釵雖是痛哭,她端莊樣子卻一點不走”。且收回少年時對寶釵的些許輕視,人到中年,佩服寶釵,人生不易,我們必須像她一樣頑強前行。
“人之謗我也,與其能辨,不如能容;人之侮我也,與其能防,不如能化。”恭喜,我們最后,都活成了寶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