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4月17日上午,“貫徹二十大 聯通長三角”長三角晚報(客戶端)總編打卡江蘇交通活動首站來到位于南京江心洲的江蘇海事搜救基地。采訪團從這里登艇,沿著長江看江蘇交通。
看!江豚在戲水
長江自西向東,將長三角區域水網相聯。“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讓這條母親河在承載著高密度航運物流通行的同時,煥發出勃勃生機。
長江江蘇段船舶密度大,年進出港300萬余艘次、港口吞吐量近27億噸,約占長江全線的70%。江蘇海事局創新實施“一零兩全四免費”治理機制,即靠港和錨泊船舶污染物零排放、全接收,在航船舶污染物排放全達標,內河船舶免費生活污水接收、免費生活垃圾接收、免費錨泊、免費交通,并以此為核心,在全國首創形成船舶污染防治“江蘇模式”,被交通運輸部推廣。
船行江上,只見長江南北兩岸郁郁蔥蔥,形成了長長的“綠堤”。陽光灑在江面上,波波粼粼,風光無限好。“我們先是清退了大勝關長江大橋附近所有的貨運碼頭,同時實現船舶岸電的百分百覆蓋,要求停靠船舶先接電再作業,大大減少了船舶靠岸燃油輔機發電造成的污染。而且,南京38家散貨碼頭也已經實現了揚塵污染防治設施全覆蓋。”南京市交通綜合執法局五支隊副支隊長何秋萍介紹。
“看到江豚了!”生態環境好了,“微笑天使”也回來了。在航行至五馬渡附近時,蘇州日報總編輯常新捕捉到了江豚的身影。2022年長江南京段江豚種群數量增至62頭,南京現在基本實現了“江豚天天見”。
贊!數橋跨長江
魚嘴區域是南京跨江大橋最密集的地方。南京長江五橋、南京長江三橋、京滬高鐵大勝關長江大橋分布在幾公里范圍之內,站在船頭,可以“一眼望三橋”。當船開到大勝關長江大橋附近時,一列雪白的高鐵列車正從藍色的大橋上呼嘯而過,高鐵速度在壯闊江面形成視覺沖擊,令人震撼。
有著50多年歷史的南京長江大橋帶給人的則是歷史的厚重感與民族自豪感。新安晚報/大皖新聞編委童建明還記得自己十幾年前來南京找同學玩,特意去了一趟南京長江大橋,只為近距離感受這座跨江大橋的宏偉。如今,中國建橋技術已是世界頂尖。“用外行的角度看,橋墩越來越少,用鋼索就能將橋拉起來,甚至江中不用橋墩,的確了不起!”童建明感嘆,長江南京段就像一座橋梁隧道展示中心,沿江而行,新建成的橋梁隧道連接起江南與江北,南北兩岸融合發展,讓人感受到生在這個時代的幸福感。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長江下游過江通道建設提速,建成了滬蘇通長江公鐵大橋、五峰山過江通道、南京江心洲長江大橋、池州長江公路大橋、商合杭蕪湖長江公鐵大橋、燕子磯長江隧道等多條過江通道。上海、江蘇、安徽已建成過江通道28座,基本實施隔江相望的設區市之間過江通道直聯。這其中,江蘇累計建成過江通道18座,在建9座。預計到“十四五”末,江蘇全省累計將建成過江通道23座,基本實現隔江相望的縣(市)均有過江通道連通;到2035年,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保障充分、集約高效的過江通道系統,長江兩岸聯系將更加便捷順暢。
大皖新聞記者 徐琪琪
編輯 徐海燕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