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記者 李夢雅 葛小林 張敏)“到2025年,新能源產業規模超萬億元、資本市場新能源常州板塊市值超萬億元;到 2035 年,產業規模在2025年的基礎上再翻一番。讓新能源‘世界看中國、中國看常州’的理想成為現實!”
△全市新能源之都建設推進大會
1月28日,常州市委、市政府召開新春 " 第一會 ",吹響建設新能源之都的號角。今年常州將釜底加薪、趁熱打鐵,用真金白銀、真心實意的政策支持撬動市場力量,為新能源產業發展再添一把火,全力打造引領長三角、輻射全國、全球有影響力的新能源之都,重振產業雄風、再創城市輝煌。
新能源產業投資熱度全國第一
作為近代工業的發祥地、蘇南模式的創立者之一,常州一直以制造立市、產業強市、質量興市為不可動搖的發展理念。
常州工業門類全、底蘊深、集群強、韌性好,擁有同類城市中最完備的產業體系,國家工業41個大類中常州有37個,207個中類中有191個,666 個小類中有600個,動力電池產業鏈完整度達 97%,智能制造裝備、新型碳材料分別入選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全國先進制造業集群,擁有80多萬家市場主體、6 萬多家工業企業、近6000 家規上工業企業、近3700 家高新技術企業、200多家隱形冠軍企業和89家上市企業。
△理想汽車常州基地
隨著城市競爭重回產業主賽道,常州實體經濟的優勢越來越凸顯、動力越來越強勁,迎來了新能源產業的全面爆發。去年,常州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 9550億元,增長3.5%、位列全省經濟大市第一。工業規模總量突破兩萬億元,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雙雙入選國務院督查激勵。新能源產業強勢增長,產值超5000億元、整車產銷超34萬輛,形成 " 發儲送用 " 生態閉環,產業集聚度全國第五,投資熱度全國第一,在傳統造車強市、能源大市中破圈突圍,強勢崛起。
新能源之都既是城市新地標,更是追求生產生活方式變革的新詮釋。在 " 雙碳 " 戰略引領下,常州加速企業綠色、低碳發展,積極創建國家新能源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和國家碳達峰試點城市。2022年,全市新增新能源汽車37936輛,增長116.5%;溧陽作為以縣為單位開展電動中國示范區建設的先行者,獲得陳立泉院士 " 電動中國看溧陽 " 的高度肯定;適度超前布局光伏一體化建筑、光儲直柔建筑、智慧微電網創新低碳場景,加速構建了具有常州辨識度的新能源應用生態,綠色、低碳、智慧的未來城市畫卷正在龍城大地徐徐展開。
目標劍指 " 兩個超萬億元 "
任何一座城市的崛起,都離不開戰略性、引領性、支柱性產業的拔地而起。
常州市委書記陳金虎表示,如果把一座城市比作一棵參天大樹,那么實體經濟就是深埋地下的根,根深才會葉茂,根固才能樹壯。" 制造業是我們這座城市的最亮特色、最大優勢、最強競爭力,新能源產業就是我們鍛造發展優勢的‘制勝之道’和‘獨門絕技’。"
常州將以新能源之都的全方位崛起支撐城市能級的持續性躍升,在服務全國全省大局中展示 " 常州所長 "、彰顯 " 常州價值 "、體現 " 常州擔當 "。
△比亞迪常州基地
站在產業風口上眺望未來,常州精心繪制產業藍圖,舉全市之力、聚全球資源,搶抓機遇、搶抓風口,在 " 領跑 " 領域擴大優勢、在 " 并跑 " 領域提檔加速。" 招引百億項目、培育千億企業、打造萬億產業 ",常州將做好 " 增量 " 的文章,加快比亞迪、理想、江蘇時代、中創新航、蜂巢能源等企業的項目建設和產能釋放,帶動上下游企業提振信心、做大做強,讓產業發展的 " 龍頭 " 昂起來、" 龍身 " 動起來、" 龍尾 " 擺起來,全力爭創國家新能源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到2025年,新能源產業規模超萬億元、資本市場新能源常州板塊市值超萬億元;到2035年,產業規模在2025年的基礎上再翻一番," 發儲送用 " 環節深層次、高濃度融合發展,新能源在生產、生活中的滲透率處于全國領先地位,真正建成引領長三角、輻射全國、全球有影響力的 " 新能源之都 "。
" 新能源之都十條 " 重磅發布
在1月28日舉行的常州新春 " 第一會 " 上,常州新能源全產業鏈生態圖譜和《常州市推進新能源之都建設政策措施》重磅發布,向全球頭部企業發出邀請;總投資超470億元的15個新能源重大產業項目簽約落戶,加入 " 常州新能源軍團 "。
△蜂巢能源電池裝配環節
陳金虎表示,常州市委、市政府將進一步推動資源要素向新能源領域集聚,政策再加碼,只要被認定為新能源鏈主項目的,市級產業、創新、人才政策全部再提高10% 的獎補比例。" 黨委政府寧可在其他方面緊一緊,也要舍得下本錢支持企業技術攻關、標準創新和知識產權保護,對承擔國家、省核心技術攻關的項目,單個項目我們最高獎勵500萬元、200萬元;對推動重點項目攻關‘揭榜掛帥’的,最高獎勵500萬元;對獲得國家和省立項的重大科技、產業公共創新平臺,最高獎勵1億元、5000萬元。"
據悉,《常州市推進新能源之都建設政策措施》被稱為常州 " 新能源之都十條 ",圍繞產業發展、技術創新、推廣應用、生態營造四個方面,聚焦新能源之都建設亟待突破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制定出十條重磅政策,真金白銀、真心實意的政策支持撬動市場力量,為新能源產業發展再添一把火。
同時,聚焦建立體系標準,常州正研究制訂引領全國的新能源城市建設評價體系,將陸續出臺在交通出行、城市建設、綠色儲能等方面引導 " 新能源替代 " 的鼓勵政策。以 " 兩湖 " 創新區、高鐵新城為先導 , 在園區開發、城市更新和美麗鄉村建設中,加快探索新能源開發應用場景。
以創新領跑發展 " 主賽道 "
新能源產品更新快、技術迭代快。陳金虎表示,建設新能源之都,常州最需要重視的是科技創新,最需要突破的是核心技術。
未來,常州將聚焦行業 " 卡脖子 " 問題,整合多方創新要素和資源,深化 " 揭榜掛帥 " 科技攻關,支持龍頭企業參與或承擔國家產業基礎再造等專項,主導國際標準、國家標準的制定修訂,鞏固 " 領跑 " 優勢,與對手形成戰略 " 互卡 " 局面。
" 招引人才就是擴大投資 , 儲備人才就是投資未來。" 常州將實施 " 龍城英才計劃 " 新能源專項,推動在常高校開設新能源相關專業,支持企業在全球范圍內引育戰略科學家、創業合伙人、職業經理人、青年人才等,打造一支敢打硬仗、能打勝仗的 " 新能源鐵軍 "。
△天合光能
目前,常州已經形成了 " 發儲送用 " 的產業閉環,四個環節有長板優勢,也存在短板弱項。今后,常州將堅持前瞻眼光,不斷完善產業圖譜,提升產業 " 新高度 "。
儲能是萬億級的大市場,也是能源安全的穩定器。常州將大力發展儲能產業,積極開展壓縮空氣儲能等試點示范,重點發展大容量、高密度、長壽命儲能電池,到2025年儲能產業規模突破500億元。
氫能,被譽為21世紀的 " 終極能源 "。常州將研究制定出臺全市氫能源產業發展規劃,聚焦氫能源 " 制儲運用 " 環節,重點招引氫能儲輸裝備項目,全力建好集萃安泰創明先進能源材料研究院、國家氫能裝備質檢中心等高端平臺,精心打造 " 常州氫灣 "。(常州市委宣傳部供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