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大皖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大皖新聞訊 11月26日,2021年和2022年“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在線上舉行,100位青年科學家通過騰訊會議線上同屏,分享榮耀時刻。四年來,“科學探索獎”共獎勵資助200位青年科學家,堅持獎項“科學家說了算”,秉承“面向未來、獎勵潛力、鼓勵探索”的精神。在今年的獲獎名單,第一位“90后”科學家獲獎、第一次出現醫學科學領域獲獎人、首位澳門地區科學家入選,還有16家機構首次有人摘獎。
作為目前國內金額最高的青年科技人才資助計劃之一,“科學探索獎”于2018年設立,由楊振寧、饒毅、施一公、潘建偉、謝曉亮等14位知名科學家與騰訊基金會發起人馬化騰共同發起。獎項覆蓋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十個領域,每位獲獎人將在5年內獲得總計300萬元獎金,并且可以自由支配獎金的使用。
“科學探索獎”始終堅持“英雄不問出處”,當天領獎的一百位科學家中,既有國家級重要獎項獲得者,也有多人此前沒有獲得過知名獎項。“科學探索獎”特別關注女性科學家和年輕科學家的發展,在同等條件下,傾向年紀輕者和女性。今年“科學探索獎”最年輕獲獎人、來自北京郵電大學的研究員王光宇僅31歲,她也是“科學探索獎”設立以來的首位“90后”獲獎人。
“(獲獎)為我從事更有挑戰性的工作提供了很多容錯空間。”在王光宇看來,“科學探索獎”直接資助探索期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宗旨別開生面,鼓勵青年科技工作者以探索為先,勇闖“無人區”。
去年獲獎人中共有8位女性科學家,創下設獎3年來之最,而今年再有4位女性獲獎,“科學探索獎”至今總計21位女性得獎。這也體現出,一系列支持女性科研工作者的政策正在取得效果。
“科學探索獎”今年首次獎勵醫學科學領域。“因為我們和全國人民、全世界人民一樣關注人類健康,也是因為我們堅信科學是未來人類健康改進的關鍵。”首都醫科大學校長、“科學探索獎”發起人饒毅表示。
今年共有5位醫學科學領域科學家脫穎而出,他們涉及科研前沿課題包括了腫瘤“降級”、多器官衰竭機理、預防蚊媒病毒傳染病、干細胞再生治療眼科疾病和開展中國最大食管癌隊列研究。
醫學科學領域中還有2位特別的獲獎人,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主任醫師、研究員蘇士成,還有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主任醫師、研究員呂奔。他們是醫師科學家(physician scientists),既是在一線救死扶傷的醫生,也是在實踐背后探索醫學奧秘的科學家。蘇士成認為,“科學探索獎”在醫學科學領域的特色評價標準,將激勵更多醫學科研工作者將原創的、“從0到1”的科學發現,以臨床為出口不斷為人民服務。
“探索獎帶來的影響和變化,科學家的反饋和鼓勵,讓‘科學探索獎’必須堅持長期主義。”線上頒獎典禮中,騰訊公司高級副總裁奚丹透露,“設獎四年來,獲獎的青年科學家奮勇突破,不斷取得豐碩成果”。他重申獎項初心:“科學家往往是寂寞的,我們要耐得住‘科學家的寂寞’。”
伴隨獎項影響力“更上一層樓”,“科學探索獎”也得到科學界、教育界多方熱忱參與和支持。在今年獎項的提名、推薦、評審過程中,有超過900位各國院士,30多所著名高校校長參與。僅在提名推薦階段,就有20多位諾貝爾獎、圖靈獎、菲爾茲獎等國際大獎得主參與其中。科學探索獎正在躋身中國乃至國際上最有影響力的基礎科學獎之一。
大皖新聞記者 項磊
編輯 王翠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