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8月15日,“紀念‘三個95周年’紅土地上看今朝”網絡媒體江西行采訪團走進了南昌固廢處理循環經濟產業園。這里曾因異味、蚊蠅等問題,一度困擾著周邊生活的居民,成了城市的“心病”。如今,“藥”到“病”除,這里一改往日的臟亂差形象,以環保、綠色的嶄新面貌實現了“化繭成蝶”。
據介紹,南昌固廢處理循環經濟產業園前身為麥園生活垃圾填埋場,作為南昌唯一生活垃圾填埋處理場所,由于傳統衛生填埋方式的局限性、后端設施處理能力不足,填埋場異味擾民和滲濾液溢流日益成為最突出的環保問題。針對該問題,南昌市累計投入20多億元,建設垃圾焚燒發電、滲濾液濃縮液、餐廚處置等重點工程,從根本上解決了異味擾民和滲濾液外溢問題。
為解決傳統衛生填埋方式的局限性、后端設施處理能力不足等問題,園區對垃圾的處理從傳統的填埋到如今的清潔焚燒,實現了“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通過清潔焚燒,設計每日處理生活垃圾3000噸,每年可發電3.6億度,約占南昌市生活垃圾的70%,有效解決全市大部分垃圾填埋處置問題,實現了南昌市原生垃圾“零填埋”。
同時,產業園充分利用填埋區的光照資源,進行光伏發電項目,預計每年可節約煤耗15574.1t減少粉塵量13491t;減少溫室氣體CO2的排放量42590.63t;減少SO2排放量1487.97t;減少NOX排放量743.98t。產業園將垃圾填埋庫區的封場利用和光伏發電相結合,實現了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為南昌打造低碳城市,實現“雙碳”目標增添新的動能。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徐琪琪
編輯 王翠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