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家蕩農業公園(攝影 盧國君)
10月29日,由浙江省記協、嘉興市委宣傳部、嘉興市委網信辦主辦,嘉興日報報業傳媒集團承辦的“喜迎建黨百年,統籌城鄉發展看嘉興”全國知名網絡·新媒體記者嘉興行活動開啟了第一天的采風行程。上午,記者們一起走訪了嘉興市南湖區。
近年來,南湖區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全面對標“重要窗口中最精彩板塊之首善之區”的新使命,著力打造長三角現代都市農業樣板,奮力推進紅船旁新時代美麗鄉村建設。在“八八戰略”的引領下,南湖區始終以提升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為己任,在統籌城鄉協調發展中不斷邁出新步伐。
北湖公園
在世合理想大地小鎮,記者們望著無際的花海,迎著拂面的微風,都倍感陶醉,紛紛表示,這里就是一個江南水鄉的桃花源。行走在南湖區的大地上,伴著撲面而來的是秋的氣息、秋的味道,一幅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鄉村振興時代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南湖區作為嘉興市的主城區之一,是馬家浜文化的發源地和儒商文化的發祥地,是中國革命紅船的起航地和紅船精神的發源地。轄9個街道、4個鎮,面積43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8.3萬人。2019年,南湖區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56366元、36192元,增長8.0%和9.2%,城鄉居民收入比為1.56:1。
那么,南湖區的現代都市農業發展是如何做到日新月異的?帶著疑問,記者們走進了南湖區的田間地頭,來尋找答案。
記者了解到,南湖區以發展生態高效都市農業為目標,經過多年發展,逐步形成了以休閑觀光農業為特色,優質糧油、高效蔬菜、名優瓜果、綠色畜禽、特種水產為主導的特色農業產業體系。“鳳橋水蜜桃”獲得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志認定,打造白玉蝸牛養殖加工銷售全產業鏈,潛福蝸牛占全國白玉蝸牛消費市場的70%。先后獲得”國家農業科技園區”、“中國果蔬無公害十強區”、“浙江省農業特色優勢產業綜合強區”、“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放心區”“省級特色農業強鎮”、“省級現代農業園區”、“省農業社會化服務示范區”等稱號。
而農文旅新興產業也正在南湖區的大地上蓬勃發展。借力鳳橋桃花節、新豐漢塘文化節、大橋鎮葡萄文化節、龍蝦節等農事節慶做足農文、農旅、農教、農養等產業耦合文章,以農文旅融合理念打通美麗農業、美麗鄉村與美麗經濟之間的循環通道。鳳橋鎮永紅花海等4個點入選浙江省“最美田園”,鳳橋-湘家蕩親子農耕體驗二日游被列為省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線。
在南湖區,農業發展平臺能級日益提升。南湖區已創建國家農業科技園區1個、在此基礎上形成南湖農業經濟開發區、湘家蕩現代農業園區、鳳橋鎮特色農業強鎮三大農業發展主平臺,大力推進農業招商引智,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通過發揮平臺在產業融合、示范帶動、成果轉化等功能優勢,大力引進和培育了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休閑觀光、創業創新孵化等新業態。
記者們邊走邊看,紛紛對南湖區的美麗鄉村建設贊嘆不已。原來,2019年南湖區就全面啟動了農村環境全域秀美行動,利用“黨建+”和“網格連心、組團服務”等載體,全區黨群干部率先示范,聯村聯戶發動廣大村民廣泛參與、集中整治,農村人居環境面貌煥然一新。
攝影 盧國君
今年將在2019年全域秀美達標村實現全覆蓋的基礎上創建全域秀美銀村及以等級村15個,并實行“一村一圖”、“一鎮一圖”掛圖作戰制度,繪制全區農村環境微網格三色動態圖,有效提升農村人居環境的精密智控水平。
美麗鄉村離不開融合發展。按照“一心兩核三片區五線”的總體布局,南湖區正全力推進紅色基因和水鄉特色兼具的南湖區美麗鄉村升級版建設。
截至目前,南湖區先后成功創建了省級美麗鄉村示范鎮3個、省級美麗鄉村特色精品村10個,市級美麗鄉村特色精品村11個,區級美麗鄉村示范點38個、3A級景區村莊示范村5個,成功打造了美麗鄉村紅色精品線、“十里桃花、樂享田園”、“產業興農、鄉野尋蹤”精品線等一批美麗鄉村風景線,從南湖景區出發的美麗鄉村紅色精品線走進紅船學院課堂。
俯瞰余新
在普光村文化禮堂,文化禮堂、家宴廚房、農耕記憶館、普光長廊等設施,都吸引了記者們的目光。2018年1月,嘉興市首屆農村文化禮堂“我們的村晚”活動在普光村文化禮堂成功舉辦,為數千名群眾帶來了一場精彩的視聽盛宴,同年,普光村文化禮堂被評為嘉興市首批五星級文化禮堂……
“一開始大家都覺得垃圾分類麻煩,現在到處都干干凈凈的,住著舒服多了。”在采訪中,南湖區的一位村民這樣說道。在余新鎮余南小區,自建小區入口處的彩虹路面和家家戶戶門口仿木制垃圾桶外殼、“新時代五美家庭戶”的標牌都讓記者們眼前一亮……
近年來,南湖區積極通過線上大數據精密智控,線下網格化組團服務,實現對農村生活垃圾分、收、集、運、處等全流程數字化監管,實現了垃圾分類工作的“三提升一優化”。目前,全區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參與率99%以上,分類準確率達93%以上,連續兩年收到浙村整建辦通報表揚,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大數據精細化管理項目入選2018年度農業農村部信息中心全國縣域數字農業農村發展水平評價創新項目。
要想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記者發現,南湖區“強村富民”有門路。
南湖區積極探索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新模式,實施新一輪 “強村計劃”,2017年和2018年抱團項目開始收益,全區列入村級經濟發展考核的41個村村級經常性收入均達到100萬元以上。2020年,確保全區所有村年經常性收入達到120萬元,年經營性收入達到30萬元,力爭三分之一以上村股份經濟合作社開展股份分紅。
記者了解到,南湖區大力推廣“萬元千斤”栽培模式,畝產值平均達到1.6萬元,開展“六型雙千”農民素質培訓提升工程,新型職業農民認定超500名,成功申報國家新型職業農民激勵計劃試點,重點推進“農民創業創新孵化園”建設。2019年全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6192元,今年將確保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以上。拓寬了增收渠道,農民們的干勁更足了。
低收入農戶,如何持續增收?在南湖區,記者找到了答案:持續推進扶貧開發,讓百姓們過上好日子。南湖區認真實施低收入農戶高水平全面小康行動,深化農村“大救助”體系建設,2019年低收入農戶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5059元,同比增幅10.4%,比全省低收入農戶人均可支配收入12546元高出20個百分點,今年將確保低收入農戶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保持在10%以上。
城有城的繁華,村有村的風景,而南湖人,在城與鄉之間詩意棲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