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0月29日電 題:以變應變,五中全會瞄準高質量“現代化”
作者 張子揚 黃鈺欽 郭超凱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29日發表會議公報。在這份六千余字的公報中,外界關注的“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以及到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清晰呈現??v觀這兩份目標任務書,既對實現短期目標進行了精準規劃,亦明晰了中長期遠景目標的達成路徑與節奏。
觀察這份公報,兩個關鍵詞頗為醒目:一個是“變”,另一個是“高質量”。透過這兩個關鍵詞,一個邁上“新的大臺階”的中國的輪廓清晰可見。
——以“變”應對未來之變
首先,外界注意到,公報中關于“四個全面”的提法發生最新變化——協調推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
從過去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現在的“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馬亮認為,這是對未來提出更高的要求。
“接下來的五年和十五年,在全面小康社會建成的基礎上,再討論怎么樣去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體現出目標的轉換,其核心就是現代化的國家應該長什么樣,怎么樣去描繪她的形態,如何去實現這一目標,這一新提法非常值得關注?!瘪R亮分析說。
梳理公報還可以發現,面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特別是基于當前特殊時代背景和復雜的外部環境,未來一段時期如何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無不印刻在執政黨對于國家未來的布局中。
外交學院副院長高飛認為,首先對于“識變”,能否對國際發展的大勢有一個準確判斷非常重要。只有對國際大勢有清醒認識,才可能不被亂象迷惑。
其次,因應國際大勢亦須及時應變。高飛說,例如當前的新冠肺炎疫情正是全球挑戰之一。能否有效應對這一挑戰,關系到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能否行穩致遠,是影響到未來能否實現目標的重要因素。
第三,要主動去求變。高飛認為,能不能下好先手棋、做好預判,關系到是否能在復雜環境當中取得主動,主動求變會使我們解決問題時更加游刃有余。
——“高質量”標準下的現代化
受訪學者注意到,此次全會公報中,多次提及“高質量”。
對于目前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中國而言,未來的“高質量”所涵蓋的領域更為廣泛:包括高質量就業,高質量供給引領,高質量教育以及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等。
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看來,“高質量”是與現代化聯系在一起的。換句話說,中國二〇三五年要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這個現代化應是一個高質量的現代化。而如何實現這一現代化,外界注意到公報將“創新”放置在一個極為重要的地位。在十八屆五中全會“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基礎上,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竹立家認為,當前,中國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又要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霸诖苏鞒讨校哔|量發展與創新,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在竹立家看來,中國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的改革開放一步步走過來,都是在干前人沒有干過的事業。“前人沒干過的,我們就得創新,通過創新來實現發展目標。而通過公報可以看出,我們的目標很明確,就是高質量的現代化”。
高飛認為,中共十八大以來我們一直強調高質量發展,實際上就是要轉變發展的動能和增長的方式。其中最有潛力的方式,就是通過創新來挖掘增長的動能,提升在產業鏈、價值鏈當中的地位。中國要實現五位一體的全面發展,僅僅依靠粗放的生產已經不適應長遠的發展,因此必須在技術方面有所創新,保證中國在世界競爭中的新優勢。
“另一方面,當前的國際形勢使得中國意識到最大的短板在技術上,創新是解決問題的一把鑰匙,既是保證國內產業轉型升級,同時也是在世界上保持可持續的長久的競爭優勢的關鍵點。與此同時,創新和高質量發展也密切關聯,創新驅動是最明顯的高質量發展方式,亦是實現高質量現代化的有效途徑?!备唢w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