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房呈現出一對鹿角的形態,進站口、候車廳裝飾充滿灘涂草地、麋鹿水鳥……在即將開通運營的鹽通高鐵大豐站,這些元素將鹽城市大豐區的“美”展現得一覽無遺。隨著鹽通高鐵開通運營,“大豐故事”也將隨著南來北往的旅客,流傳到大江南北。
地處黃海之濱的大豐區,素有“麋鹿故鄉、黃海港城、上海飛地、革命老區、長壽之鄉”的美譽。12月26日至27日,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走進大豐,近距離體察了大豐這座長三角“最年輕”濱海新城區的高質量發展實踐。
高鐵開通,“北上海”與上海更近了
本月底,鹽通高鐵即將正式通車,屆時將縱向連接起連鹽鐵路和滬蘇通鐵路,形成長三角北翼沿海地區至蘇南、上海、浙江的最快通道。這條全長156.6公里的高速鐵路沿途共設置6座車站,大豐站是其中重要節點之一。
鹽通高鐵將進一步拉近上海與大豐的時空距離,助力鹽城一眾區縣跨江直達上海和蘇南,大豐也將全面融入上海“1小時經濟圈”。這還意味著,從大豐去往蘇南、上海、浙江地區有了直達高鐵列車,大豐不通動車的歷史就此終結。
便捷的交通意味著人才、資金等要素的流動自由流動。目前,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正在深化推進中,鹽通高鐵開通后,大豐將迎來“高鐵經濟”利好。
除了高鐵,正在加速的港口建設也將進一步拉近大豐與上海的距離。不久前,大豐港10萬噸級深水航道工程全面建成,進一步提高航道通航能力和港口吞吐能力,開辟新的“海上高速”,大豐港距離建成“長三角北翼現代物流樞紐港”的目標因此更進一步。
一高鐵一深港,陸海聯通下的大豐可謂開辟了高速發展的“雙通道”,而建設中的大豐港鐵路支線也將緊隨其后,共同構成沿海集疏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打通大豐港海鐵聯運的“最后一公里”。
鹽通高鐵建成通車,大豐全面邁入“高鐵時代” 單培泉 攝
深化合作,打造“飛地經濟”發展樣本
相信去黃山旅游的朋友都有過這樣的體驗,途經北黃山時,打開手機定位顯示當前處在上海市,這就是所謂的飛地。在鹽城大豐,也有一塊上海的飛地,而且是上海最大的飛地。
這塊飛地要從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開始說起,當年共計10萬上海知青陸續進駐位于大豐的上海農場,在灘涂濕地上參與圍墾和沿海開發,大豐也因此以“上海飛地”的身份被人們熟知。
目前,大豐憑借境內307平方公里的上海市屬農場轄區,成為上海優質主副食品的供應基地。長年為上海市民供應著糧油、蔬菜、米面等優質農副產品。
據統計,2019年大豐銷往上海市場的農副產品銷售額達37.5億元,上海農場年產糧食超過20萬噸、生豬規模突破100萬頭、淡水魚5萬噸,分別占上海市場最低保有量的20%、40%和31.25%。
在大豐當地人眼中,大豐的上海農場幾乎就是上海的“地界”,大豐也因此有了“北上海”的稱號。
如果說大豐用農業“投喂”著上海人,那么上海人用產業項目“反哺”著大豐。滬蘇大豐產業聯動集聚區是上海唯一市級層面與外地共建的長三角地區最大的省際合作園區,正在穩步建設中。
12月28日,記者在滬蘇大豐產業聯動集聚區看到,一些建筑設施正在施工中,工地上機械轟鳴。不久后,總投資100億元的光明集團“一園一廚五基地”項目、總投資30億元的正泰集團高效電池及組件項目將陸續投產,為大豐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力量。
未來,大豐將把全域作為發展“飛地經濟”的主陣地,加快與上海產業同鏈、創新同步、設施同網、服務同等、制度同型,以接軌上海為突破,強化與長三角城市的跨地區合作,推動全面融入長三角區域一體化,打造長三角“飛地經濟”發展樣本。
上海農場喜獲豐收 孫華金 攝
綠色發展,生態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
大豐位于鹽城黃海濕地的核心區,擁有112公里海岸線、1000多平方公里灘涂和近5000平方公里海域,其世界濕地自然遺產核心區內孕育了麋鹿、珍禽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此外,中國郁金香第一花海“荷蘭花海”景區也坐落于此。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江蘇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現有麋鹿5681頭,約占全世界總數的70%,其保護區面積、麋鹿野生種群和麋鹿基因庫均為“世界之最”。
大豐坐擁世界濕地自然遺產黃(渤)海候鳥棲息地核心區 楊國美 攝
在大豐,除了美麗的自然景觀,灘涂上的一座座風力發電機也是了一道道風景。正如大豐區委書記薛盛堂所說,“綠色是大豐的城市底色”,大豐的發展一直注重綠色環保。
海港、灘涂、鹿鶴、農漁、風車……依托這些自然及人文元素,大豐將打造區內首條旅游公路1號線,全長96.5公里,以“鹿鶴海港,灘涂風光”為理念的自然鄉野的海堤風景廊道,文化旅游乃至三產融合發展。
記者了解到,得天獨厚的海洋地理條件,還孕育了大豐的新能源產業。風能和太陽能優勢,讓大豐實現了海上風電和光伏產業全面布局,打造了國內第一家擁有國家版權標示的風電產業園,云集了江蘇金風科技為代表的眾多行業領軍企業。
風電行業領軍企業——金風科技 孫華金 攝
風能為代表的新能源產業在大豐逐漸實現產業集聚,未來還有阿特斯太陽能組件、正泰新能源5GW高效電池和組件等一批重大項目在大豐落戶投產。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新一代電子信息及智能終端的產業鏈也正在“拉長”,生態資源優勢逐步向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轉化,促進大豐高質量發展。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王吉祥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