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農業總產值28.01億元,比上年增長2.0%;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801元,比上年增長8.5%……10月22日-23日,由海鹽縣委宣傳部主辦的“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長三角百家媒體看海鹽”活動上,海鹽縣委常委、宣傳部長陸忠祥向中央及長三角地區三省一市主流媒體發布了2019年海鹽縣的這份“成績單”。
“沉甸甸”的數字背后,正是鮮活的鄉村振興實踐。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記者跟隨采訪團一行深入走訪海鹽鄉村,體驗村民的幸福生活百態。
雪水港村:民富村興生態宜居
不輸商品房的高顏值別墅,院內園林小景綠意盎然,院外涼亭依水而建……這樣的“自建房”在雪水港村幾乎成為“標配”。通元鎮黨委書記吳雪紅介紹說,上世紀90年代是雪水港村村民建房的第一波高峰,那時候是從平房搬入樓房;最近幾年是村民建房的第二波高峰,隨著經濟條件的持續好轉,住房也紛紛改造升級。
據了解,通過雪水港村創設“強村三法、富民三招”,通過抱團發展、資源盤活,特別是積極參與縣農開區建設等,不斷增加農民收入、不增加村集體經濟實力,村集體經濟由2006年的46.2萬元提升到2019年的109.7萬元,農民人均收入由2006年的8520元提升到30570元。
比如“富民”方面,該村注重品牌致富。一方面利用廢礦復土后原有的山體資源,引進烏牛早、龍井43等優質品種,引導農戶發展茶葉種植;另一方面,鼓勵農田適度流轉發展規模種養殖,建立家庭農場5個,種養殖大戶40余戶,葡萄、小蕃茄、甜瓜、水果玉米等漸成規模。同時,發揮產業致富動能。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雪水港村注重農旅結合、文旅結合,把本村特有的米酒、青團、香囊制作等進行統一包裝,作為互動項目向社會開放,向游客進行推介。此外是農園致富。下一步雪水港村將充分利用礦山(礦坑)等資源,全面參與海鹽縣農業經濟開發區建設,積極引進深潭垂釣、花卉種植等農旅產業和智慧農園項目,不斷提升農業質效。
通過“四無企業”整治等,該村把小繡花、小毛紡、小服裝等企業搬遷集聚,建設80畝工業園區,入駐的7家規模企業,年產值達到5個億。
豐山村:景區化鄉村讓鄉村活起來
花海、竹林、田園人家風光,另外還有完善的基礎設施配套。走在豐山村,來人會忘了它是一方鄉村,而更容易覺得這是里一個優美的大景區。
豐山村位于秦山街道西側,因轄區內坐落有“豐山”而得名,擁有獨特的巨型礦坑風貌。依托豐富的山林資源,村內現代化農業不斷發展,“興豐”龍井茶、豐山灣現代農業、永業果蔬等一系列優質產業品牌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
“原來這里是采礦形成的巨型礦坑,光禿禿的,直到1999年礦山停掉以后,我們開始回填礦坑并進行綠化,村里將這個由礦坑引水形成的攬翠湖外包出去,發展漁業,每年給村集體帶來大概5萬元的收益。”豐山村黨支部書記馬惠良告訴記者。
據悉,豐山村還完成了美麗鄉村升級,總投資約 1000多萬元,主要以豐山村萬家宅以及周邊黃家山為重點打造區域,并以此為核心建設向外輻射延伸的主要沿線廊道。
“美麗升級”后的豐山村兼顧現有的田園及村莊資源、茶園、文化遺址點、美麗鄉村精品游線,將農田、農事、農情、農居相互結合相互穿插,全面展示村莊整體風貌、農家風情、水鄉風韻等多方面內容,主要打造溪樓賞茗、尋茶問頂、幽谷疊影、洞天觀景等四大景觀節點。
秦山街道黨委書記金志剛介紹說,如今,豐山村已成為頗具人氣的鄉村景區,鄉村旅游也成為村里發展、農業轉型和農民致富的新動力。
紫金山村:發揮優勢打造詩意棲居勝地
位于紫金山村的商玉客棧在浙江民宿中有著響當當的名號。其先后榮獲省級銀宿級民宿、浙江民宿前10名。商玉客棧民宿群依水而建,仿古中式庭院遍布。白墻黑瓦、石路小池、木門回廊,處處滲透著平淡質樸而又詩情寫意的韻味。事實上,這些民宿的前身都是從村民手中流轉的10棟閑置農房。
澉浦鎮黨委副書記李建衛介紹說,紫金山村坐擁毗鄰國家4A級景區南北湖風景區的區位優勢和環境優勢,近年來,圍繞旅游大發展的主題,以美麗鄉村建設為抓手,大力發展南北湖·五味村“紫金坐望”主題特色的鄉村旅游,著力打造了商玉客棧、影視基地、向日葵花海、百畝桃園等集特色民宿、休閑觀光、娛樂體驗為一體的旅游產品及相關旅游配套服務設施,鄉村旅游發展氛圍日益濃厚。目前,該村以精品民宿度假產業核心,逐漸形成融合特色餐飲、文化體驗、鄉村休閑、蔬果采摘、民俗展示功能于一體的詩意棲居景區村莊。
旅游業的發展讓紫金山村的村民們獲得了實實在在的收益,村里重點打造的商玉客棧是從村民手中流轉閑置農房,每棟房子可為村民提供1.8到3萬元不等的年租金收入,此外,村民們還通過開辦農家樂、販賣土特產等形式,吃上了旅游飯。2019年,紫金山村接待游客88201人,旅游直接營業性收入780萬元。
何家村:解鎖基礎治理的幸福密碼
“陳鄧飛一家喬遷新居啦!”、“陳衛佳、方麗夫婦喜得二胎!”……于城鎮何家村的“幸福公社”門口,“幸福喜報”小黑板上刊登了這么些“頭條”。據介紹,“幸福喜報”實時更新,上面會分享何家村村民們的幸福事,從房屋竣工,到親人結婚,再到農獲豐收,每個村民都可以是幸福的主角。
這份洋溢出來的幸福感,與村里“黨群中心戶聯戶工作機制”密不可分。何家村黨總支書記董云升說,2016年,何家村探索實行“黨群中心戶聯戶”機制,把黨群聯戶工作和“網格化管理、組團式服務”相結合,在全村566戶農戶中設立80個黨群中心戶,形成了“村—網格—中心戶—群眾”的網格劃分模式。
全村80個中心戶擔任起“幸福收集員”的角色,履行聯系和服務群眾的政策法規宣傳員、中心工作示范員、社情民意收集員、群眾工作監督員和美麗鄉村守護員等五項職責。村里通過定期召開“幸福分析會”,對村級能解決的問題立馬解決,不能解決的問題則提交到上級職能部門,并由專人負責跟蹤到底,實實在在提高群眾的幸福感。
這一模式充分發揮基層骨干力量聯系、服務、帶動群眾的作用,實現了“小事不出中心戶,難事不出責任區,大事不出何家村”的治理效果,使鄉村環境變美、鄉風文明、經濟繁榮。
何家村多年來堅持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放在突出位置。2019年村集體固定資產積累達1071萬元,2019年村集體經濟收入(土地征撥、土地出租、房屋出租)達465萬元,全村現有個體工商戶85戶,2019年村級集體經濟可支配收入達到130萬元,2019年達160萬元,村級集體經濟不斷壯大,為村民辦實事及各項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物質保障。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胡霞利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