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訊 良渚遺址是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良渚古城遺址公園則是體驗和感悟“中華五千年文明”的重要場所。良渚古城遺址公園地處杭州地區西北部,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鳳都路與104國道交叉口北200米,距杭州市區約30公里,距杭州蕭山機場約60公里。
據了解,今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遺址獲準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全世界都關注到了這片史前文明圣地,緊接著,以考古為特色的遺址公園向公眾正式開園。
9月18日,包括安徽網在內的中央及長三角地區主流網絡平臺記者來到良渚古城遺址公園,體驗5000年前良渚先民的生活場景。
良渚古遺址公園門口的石碑
五千年前的水鄉澤國
良渚古城遺址公園規劃總面積14.33平方公里,分城址區、瑤山遺址區、平原低壩—山前長堤區和谷口高壩區4個片區。其中已經有限開放的區域是城址區的核心部分,面積3.66平方公里。
雖然囿于考古發掘的規模,良渚古城遺址的許多內涵和細節,尚未得到完整、清晰的揭示與呈現,但它由城址、外圍水利系統、分等級墓地(含祭壇)等系列遺址、體現用玉制度的精湛極致的良渚玉器等4類主要人工遺存,共同揭示出3300—2300BC間中國長江下游環太湖地區一個以稻作農業為經濟支撐、出現了復雜的社會分工、階層分化與城市文明、并擁有著統一信仰、神權與王權緊密結合等特征的區域性早期國家的權力與信仰的中心所在。
根據遺產價值闡釋和訪客服務需要,公園主要設置了城門與城墻、考古體驗、河道與作坊、雉山觀景臺、莫角山宮殿、反山王陵、西城墻遺址、鳳山研學基地、大觀山休憩區和鹿苑十大片區。其中,考古體驗、反山王陵區域每天有定點定時的人工講解。
良渚遺址南城墻發掘點,大家在發掘區底部看到的石頭就是城墻的墊石,兩側的土墻就是堆筑在上部的黃土,從不同的土色可以看出,堆筑是分次完成的。
這十大片區中,有哪些精彩看點?
城門與城墻
良渚古城營建于沼澤濕地之上,河網密布,水系發達,猶如一座水城,水路交通為當時最主要的出行方式,良渚先民乘坐獨木舟與竹筏來往于古城內外。
在南城墻中段,考古工作者發現了一座由三處小型夯土臺基構成的陸城門,這是良渚古城唯一的一處陸路交通通道。
河道與作坊
進入內城,河道與作坊區,還原了良渚先民生產生活的原貌。
在良渚古城內的河岸邊曾發現黑石英石片、玉料、鉆芯和漆木器坯件等遺物,說明這里曾經是玉石加工、漆木器與骨角牙器制作的手工作坊區。這些手工遺物大多工藝精致、做工復雜。
莫角山宮殿
莫角山宮殿區位于城址中央,地勢最為高敞。
這里是古人利用自然山體人工堆砌的10-12米高的土臺,面積30萬平方米,上面建有大莫角山、小莫角山、烏龜山三個獨立的宮殿臺基,以及沙土廣場和35座房屋基址。
反山遺址地層
反山王陵
反山是一處人工堆筑的長方形土臺,面積約1萬平方米,位于莫角山宮殿區的西北側,兩者僅一河之隔。
這里保留了1986年發掘出來的11個墓葬。“為保護遺址不受侵害,我們還原了11座墓葬的出土情況,再現了1986年考古發掘時的情景。真實的墓坑位于展示區下方80厘米處。”工作人員介紹。
反山墓地目前已發現11座墓葬出土物品包括玉、石、陶、象牙、嵌玉漆器等珍貴文物1200余件組,其中反山12號墓地是迄今為止所見等級最高的良渚文化墓地。
反山墓地,從排列位置、墓坑規格、隨葬品的多寡與種類上分析,能體現出墓主人生前的地位,反映出墓主人的性別。
大面積的水稻田就是5000年前的水面
以考古為特色的遺址公園
“與一般的公園不同,良渚遺址公園是以考古為特色的公園,今后很長一個時期內仍將持續開展的良渚古城遺址考古發掘與研究工作,這將是參觀者理解古城遺址豐富內涵和遺產價值的重要窗口。”良渚管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考古發掘研究、公眾考古展示、互動考古體驗,是良渚古城遺址公園有別于其他公園的特色。
作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良渚古城遺址公園集考古遺址本體及其環境的保護展示、教育、科研、游覽、休閑等多項功能于一體。 遺址公園建設是在考古研究的基礎上,以遺址本體保護為主,深挖遺址文化內涵,系統梳理遺址區內環境,大量運用綠植標識遺址本體,著力恢復良渚時期的古地貌環境,為游客展示一個水草豐美、河網密布的王國都邑。
如今的良渚古城遺址公園大面積的保留和還原了原來的濕地生態系統,公園內林木繁茂、水系縱橫,同時為了反映良渚文化稻作文明的特點,還套種了大量的水稻,吸引了大量珍貴鳥類前來棲息,充分展示了良渚古城時期的水鄉澤國風貌。
以考古研究為基礎,公園還設置了考古體驗和河道與作坊兩處互動性較強的參訪區域,訪客可以在考古體驗點參觀良渚古城的生活面貌展示外還能在互動體驗里體驗一次平時難得一見的考古發掘工作;在河道與作坊區域,我們還根據考古發現復原了當時作坊區繁榮的生產場景,通過房屋人物的雕塑展示加工玉器、漆器、石器,體驗紡織、夯土、打陀螺等生活和工作場景。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許大鵬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