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7月3日清晨4點多,在蕭縣杜樓鎮(zhèn)李莊的一座金蟬養(yǎng)殖大棚里,袁龍和愛人劉靜已經開始忙活起來了。樹上,有蝶喇猴正在羽化成蟬。“得趁早抓,陽光出來之后,它們就飛走了。”而這距離袁龍?zhí)上滤X才不過兩三個小時。這樣的作息,已經從5月下旬到現在,還會一直持續(xù)到7月中旬。7月3日上午,大皖新聞記者聯系上劉靜的姐姐劉磊,來一起看看這對“土里掘金”的新農人生活是怎樣的。
日常:累得站著都能睡著
清晨4點,天剛蒙蒙亮。袁龍已經醒來了,他聽到不遠處的大棚里有人在說話,買金蟬仔的客戶到了。
簡單洗把臉,袁龍和劉靜就忙活開了。收集金蟬仔、分裝、過秤、打包,多年的默契配合,兩個人儼然形成了一條效率極高的生產線。
劉靜(左)在分裝金蟬仔,大女兒(右)在幫忙。
蟬,學名叫知了。其幼蟲各地有“知了狗子”“知了猴”等許多不同的叫法。在蕭縣當地,大家都它叫“蝶喇猴”。蝶喇猴發(fā)育成熟后,傍晚時分會從地里鉆出來爬到樹上蛻殼成蟬。
在半個多世紀前物資較為匱乏,每到夏季的傍晚,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全家出動,參與 “摸蝶喇猴”的活動。“那時候,哪有手電筒啊,就是摸黑逮。”袁龍介紹,這個“摸”字很形象。第二天,這些蝶喇猴都會成為當地人飯桌上的美味佳肴。
爬上樹的蝶喇猴。
袁龍介紹,五六年前他搭起了大棚,從外地購買金蟬仔,回來在大棚中培育孵化后對外出售。“這個金蟬仔,一克售價20元,大約有3000個金蟬卵。一般成活率在10%左右,能養(yǎng)殖成300只左右蝶喇猴。按照今年一元一只的售價,回報率還可以。”不過,袁龍介紹,蝶喇猴養(yǎng)殖周期較長,一般從卵到蝶喇猴要兩到三年時間。
抓知了要趁早,晚了就飛了。
除了售賣金蟬仔,在一旁的樹上,有蝶喇猴正在蛻殼羽化,忙中偷閑的袁龍和劉靜得趕緊把它們抓回來。“一會兒翅膀變硬了,這1塊錢就飛走了。”
從5月下旬開始到現在,袁龍一般早上4點起床,一直忙到中午。“至于吃飯那就沒點了,有時候下午兩三點鐘才開始吃當天第一頓飯。”午飯后,袁龍要抓緊時間去睡一會兒。晚飯后要去逮蝶喇猴,這項工作會持續(xù)到第二天凌晨。
這樣的工作狀態(tài),還要持續(xù)到7月中旬。嚴重缺覺的袁龍,有時候站著往身旁的柱子上一靠就能睡著。
溫暖:大家一起來幫忙
袁龍和劉靜的困境引起了親友的注意。劉靜的二姐劉培,隔三差五過來幫忙帶娃燒飯。在昆山務工的大姐劉磊告訴記者,“有幾次到下午一兩點鐘,我聯系他們一家人都還沒吃午飯。”劉磊實在坐不住了,立刻向老板請了假,到妹妹家里來幫忙了。“我現在幫他們做飯帶娃。”
來了一個購買金蟬仔的“大客戶”。
幾年來,因為做事誠實可靠,袁龍積攢了很多客戶資源。“大家處得像朋友一樣。”看他們忙得無暇吃早飯,有些早到的客戶會給袁龍帶來早點,還有的客戶買來了成箱的方便面和飲料,“給他們錢也不要。”
記者手記: 從土里刨食到土里掘“金”
在姐姐劉磊傳來的圖片中,袁龍和劉靜總是在辛勤勞作,連抬起頭看一下鏡頭的功夫也沒有。土地上的勞動,總是那么辛苦。
接到一張圖片時,記者總是會問,他們這是在干啥?劉磊總是會回一大段語音來解釋。
的確,同樣是在土地勞作,但目前袁龍和劉靜從事的工作還不能像 “除草”“插秧”這樣的農活那樣被準確定義。
不得不說,袁龍是一個能人。會裝修的手藝,做的一手好菜。以前農閑的時候,袁龍會出去打工。現在卻是在土地里養(yǎng)殖金蟬,變成了“土里掘金”的新農人。
相信土地是真誠的,她會真誠回報每一個辛勤勞作的人。
大皖新聞記者 趙明玉 實習生 韓木晗(受訪者供圖)
編輯 許大鵬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