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1938年,來自馬鞍山和縣的成本華,在面對日軍的暴行時,英勇無畏。她在臨刑前含笑抱胸,留下一張絕照,銘刻一段動人心魄的巾幗史詩。
87年后,當人們來到位于和縣的成本華紀念廣場,駐足瞻仰,一尊塑像寄托了后世對于這位“抗日女英雄”的思念與敬仰。6月30日,大皖新聞記者聯系上了成本華烈士的曾侄孫成亮,他告訴記者,“現在我也會跟我的孩子說起成本華的故事,說起她那張淡漠生死的照片。”
有新思想的新女性,烽火中結成抗日伉儷
1914年,和縣歷陽鎮大西門外的高巷村,一個女嬰呱呱墜地,家人為她取名“本華”,由于排行老三,人們也會稱她為“三姑娘”。“三姑娘自幼聰明勇敢、剛強豪爽,還上過私塾,讀過書。”回憶起成本華,曾侄孫成亮感觸頗深,“我從小聽老一輩口口相傳,她是個有新思想的新女性。”
抗日戰爭爆發后,成本華與愛國青年劉志誼結成了夫妻。“她(成本華)是受到丈夫的影響參加抗日的。”成亮告訴大皖新聞記者,成本華是個有新思想的新女性,投身抗日后,她還常常幫部隊搞宣傳、搞慰問、搞服務。“她是能夠接受新事物的”,成亮說,在當時女孩都梳辮子的時代,成本華甚至敢于剪“二刀毛”,“她喜歡留短發,頭發長度大概在兩只耳朵之間,那種短發叫‘二刀毛’。”
臨刑前,她笑著留下最后一張照片
1938年,日軍步炮兵由金河口登陸并很快攻破了和縣的東門。留守在縣城內的抗日人民自衛軍女戰士成本華,與戰友們堅持與日軍血戰,終因寡不敵眾,不幸被俘。
日軍命令成本華投降,但成本華卻輕蔑地看著敵人,一言不發。臨刑前,她挺直脊梁,笑著留下了最后一張照片。
成亮向大皖新聞記者展示了這張照片,而刊載這張照片的《支那事變畫報》目前收藏于和縣檔案館中。照片中,成本華系著童子軍的皮帶、穿著部隊的舊衣服,雙手交叉地抱在胸前,輕蔑地微笑著,從容面對死亡。成亮向記者介紹,這張照片的故事最初是由一名中國赴日的留學生傳來的消息。“這名留學生在日本的房東就是當年給成本華拍照的日軍隨軍記者。”照片上附有這樣一段注釋:和縣俘獲的中國女士兵、中國女童軍成本華。
在死亡面前,成本華沒有絲毫畏懼,反而露出了令日軍膽寒的微笑。多年后,人們在看到這張照片時,將成本華譽為“最美抗日女英雄”。
“給成本華拍照的日本記者曾說,他后半生會時常想起這張照片。而照片中成本華留給他的印象,已經深深地刻在腦海里,揮之不去,抹不掉了。他說,這張照片是對日本侵略者的一種拷問。”成亮說。
和縣檔案館保存的成本華照片。(和縣檔案館供圖)
每年都要去紀念,常與孩子說起她的故事
如今,成本華紀念廣場在她的家鄉和縣得勝河西畔落成,并向市民開放。廣場上,一尊成本華塑像引得前來參觀的人們凝神屏息,駐足瞻仰。著名雕塑家陳吉斌以成本華的照片為藍本,經過反復推敲雕琢,塑造出一個緊閉著雙唇、面對敵人視死如歸的英雄形象。
“這張照片完全還原了成本華英勇就義前的神態樣貌。”成亮說,自己和家人每到特殊節點,都會去廣場瞻仰成本華的塑像。“每年清明、抗戰紀念日我們都會去敬獻花籃,今年的抗戰紀念日我們也要去的。”
成亮說,自己雖然從未親眼見過成本華,但從小便聽爺爺講述她的故事。談及對于成本華的印象,成亮用了三個詞,“勇敢、堅毅、剛強,這是她給我的印象。”時至今日,成亮仍然會給自己的孩子講述成本華的事跡,“我講得最多的就是她那張面對侵略者毫無畏懼的照片。那張照片淡漠生死、堅貞不屈,我常常會跟孩子講起她這種英勇無畏的精神。”
人們在成本華紀念廣場紀念瞻仰。(成亮供圖)
大皖新聞見習記者 魏順順 記者 張安浩
編輯 許大鵬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