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三百多年前,大學士張英寫出“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的家書,在安徽桐城形成了著名的“六尺巷”,展現了中華民族禮讓為先、以和為貴的傳統美德。如今,“六尺巷”不僅傳承百年,還形成了調處矛盾的“六尺巷工作法”,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發揮作用。6月9日晚,在2025年中國網絡文明大會“科技?點亮網絡文明時空”主題活動中,張英大學士的第十二世孫張耘講述了他親歷的一件禮讓故事。
張耘在六尺巷旁出生和成長,并在六尺巷社區工作了20余年。“六尺巷故事能夠歷經歲月的洗禮而經久不衰,是她所擁有的歷史智慧的魅力,也是她能解決實際問題的價值體現。運用‘六尺巷工作法’,對調處人民內部矛盾,推進基層社會治理,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張耘以親身經歷為例。“幾年前,孫先生購買了我們社區內一處廢棄廠房,因歷史久遠,一方院墻已倒塌,隔壁的部分居民緊鄰圍墻基砌墻建房,成為了廠房‘鄰居’。”2021年上半年,為消除安全隱患,孫先生準備對年久失修的廠房進行改造,恢復院墻。但隔壁鄰居姚先生認為,房屋與廠房太近,院墻修復會影響采光和通風,還擔心廠房空調噪音太大,影響其休息和生活,雙方久未達成一致。
張耘了解情況后,立即上門實地查看,對雙方進行多次調解。“我借用了‘六尺巷的故事’,引導矛盾雙方換位思考,適度退讓。”在張耘的耐心勸導下,孫先生同意以原來墻角為界,讓出兩米左右的距離砌廠房院墻,并借此機會將鄰居院內進行硬化,最終雙方握手言和。
“這樣的六尺巷禮讓新故事,近些年在桐城層出不窮。”張耘說,這得益于桐城人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也得益于“六尺巷工作法”的推廣和應用。2024年,張耘等人還組建了“六尺巷故事”志愿講解服務隊,向游客講解故事的情節和故事背后的禮讓家風,讓游客在小巷里感悟先人的智慧、體味“禮讓”的情懷。“今后,我和我的團隊將以傳承和創新為己任,繼續講好六尺巷故事,傳播好桐城聲音,讓六尺巷禮讓家風代代相傳,為推進基層社會治理,構建和諧社區環境貢獻更大力量。”
鏈接:六尺巷
在安徽桐城市的西南方向,有一條長100米,寬2米的巷子。從康熙年間開始,便流傳著一則故事。大學士張英的府第與吳姓相鄰。吳姓蓋房欲占張家隙地,雙方發生糾紛,告到縣衙。因兩家都是高官望族,縣官欲偏袒相府,但又難以定奪,連稱憑相爺作主。
相府家人遂馳書京都,張英閱罷,立即批詩寄回,詩曰:“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得詩,旋即拆讓三尺,吳姓深為感動,也連讓出三尺。于是,便形成了一條六尺寬的巷道。
大皖新聞記者 項磊
編輯 汪艷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