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全面完成細顆粒物(PM2.5)濃度、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重污染天數比率年度目標;地表水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連續兩年超90%,劣Ⅴ類斷面連續4年為0;全省公眾生態環境滿意度93.7%,連續5年超9成……6月3日,安徽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發布2024年安徽省生態環境狀況公報。
6項指標均達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準
安徽省生態環境廳廳長曹哨兵介紹,在城市環境空氣方面,2024年全省空氣質量6項指標均達到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準。
其中,2項指標同比下降,全省PM10年均濃度5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3.4%,二氧化氮濃度2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2.5%;3項指標同比持平,PM2.5年均濃度35微克/立方米、二氧化硫年均濃度7微克/立方米、一氧化碳濃度0.9毫克/立方米;1項指標同比上升,臭氧濃度158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2.6%。全省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82.2%,10市出現重污染天數累計為16天,同比減少38天。
據介紹,這是近三年安徽首次全面完成空氣質量約束性目標: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35微克/立方米,優于年度目標近2微克/立方米;優良天數比例82.2%,好于年度目標0.1個百分點;重污染天數比例0.3%,好于年度目標0.1個百分點。
地表水無劣Ⅴ類水質斷面
根據2024安徽省生態環境狀況公報,2024年地表水總體水質狀況為優。在監測的210條河流、73個湖泊水庫共401個斷面中,Ⅰ—Ⅲ類斷面占比92.5%,同比上升2.2個百分點;Ⅳ—Ⅴ類斷面占比7.5%,無劣Ⅴ類水質斷面。
從河流斷面看,長江干支流、淮河干流、新安江干支流及環巢湖河流總體水質狀況均為優,淮河支流總體水質為良好;從湖泊水庫斷面看,巢湖及東、西半湖水質均穩定保持Ⅳ類,均呈輕度富營養狀態。引江濟淮一期工程(安徽段)輸水干線沿線46個監測斷面中,Ⅰ—Ⅲ類42個,占91.3%。
地下水水質總體保持穩定。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地方面,地級城市的44個水源地中,有41個水源地監測項目全部滿足飲用水水源地水質標準,同比增加1個;縣級行政單位所在城鎮的87個水源地中,有83個水源地監測項目全部滿足飲用水水源地水質標準,同比增加8個。出現超標的均為地下水水源地,受地質環境背景影響,主要超標指標為氟化物、鈉和碘化物。
農村黑臭水體2026年底前計劃“清零”
《公報》中還提到,安徽省實施農村黑臭水體治理三年行動,2024年治理農村黑臭水體1653個。
大皖新聞記者了解到,根據《農村黑臭水體治理三年行動方案(2024—2026年)》的要求,到2026年底全面消除農村黑臭水體。我省采取遙感解譯和實地核查相結合的方式開展排查,建立完整準確的農村黑臭水體清單,并形成“一水一策”治理方案。
近年來,我省指導宿州、亳州、六安、蚌埠4市先后入選國家黑臭水體治理試點城市,獲得8億元資金支持,省級財政每年統籌5億元支持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同時,推動實施國家黑臭水體治理試點,并遴選30個縣(市、區)開展省級試點,通過試點總結提煉了“生活污水+農業面源”共治和“貝魚草菌藻”生態治理等模式。
截至目前,全省已累計治理農村黑臭水體4322個,占全省農村黑臭水體總數(5692個)的75.9%,治理面積2276萬平方米,占總面積(2848萬平方米)的79.9%。剩下的1370個農村黑臭水體,將力爭在2026年底前全面完成治理。
聲環境功能區晝、夜間達標率上升
“家門口”噪聲事關城鄉居民幸福感。2024年,全省設區市區域聲環境晝間等效聲級平均值為54.1分貝,同比下降0.7分貝。道路交通聲環境晝間等效聲級平均值為65.4分貝,同比下降0.7分貝。聲環境功能區晝間和夜間達標率分別為97.0%和85.6%,同比分別上升1.2個和0.6個百分點。
記者從安徽生態環境廳了解到,2023年,安徽完成了城市功能區聲環境質量監測站(點)的布設或調整,2024年,完成了16個市185個功能區點位自動監測設施建設,并實現數據聯網。自動監測站點均配備氣象六參數模塊和視頻監控系統,利用科技手段識別聲源類型,探索解決噪聲污染監管難的問題。
同時,我省持續加大噪聲污染防治工作力度。2023年以來,全省累計排查整治噪聲擾民問題超10萬件。2024年,安徽省生態環境廳會同省12345平臺共梳理噪聲擾民重復投訴件121件,進行重點督辦,切實推進解決噪聲擾民問題。此外,嚴格依法治噪,2024年,全省共查處工業企業、建筑施工和“機動車炸街”等方面違法案件1977件,罰款金額110余萬元。
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全省各市全覆蓋
《公報》中提出,目前全省已有43個縣(市、區)開展了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工作,其中12個縣(市、區)已完成驗收,累計記錄調查數據4萬余條,個別縣區的物種數更是突破4000種。這是我省有史以來調查覆蓋范圍最廣的一次,實現了全省各市全覆蓋。
據介紹,我省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不僅涵蓋傳統的哺乳動物、植物等類群,還增加了生態系統、昆蟲、生物多樣性傳統知識等,共涉及13個類群,調查種類豐富且系統全面。同時,匯聚了陸生、水生生物傳統調查技術和遙感、eDNA等先進的調查技術和方法,確保調查結果的科學性和準確性。
在調查過程中,我省專門開發了安徽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智慧系統,建立了全省生物多樣性保護專家智庫,實現海量數據的高效歸集和專業智慧支撐。2022年,以歙縣、潛山為試點開展先行先試。2023年正式啟動調查,重點突出皖南山區和皖西山區“兩屏”區域,逐步向淮北平原、江淮丘陵、沿江平原等區域推開,計劃在“十四五”期間基本完成。
依托調查成果,潛山開展疑似新種研究,金寨縣進行生態廊道建設分析,寧國市推進生物多樣性傳統知識傳承,肥西縣打造“觀鳥節”、“觀螢日”等生態旅游路線,進一步豐富“兩山”轉化路徑。
大皖新聞記者 姚一鳴
編輯 陶娜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