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5月30日,淮北市濉溪柳孜運河橋梁遺址博物館正式向公眾開放。這座以運河文化為主題的博物館,在柳孜運河橋梁遺址興建,不僅承載著千年的歷史記憶,更以創新的展陳方式和沉浸式體驗,讓古老的大運河“活”了起來。
跨越千年的“水上史書”
走進博物館,腳下動態水波地坪泛起粼粼光斑,仿佛每一步都踏在歷史的漣漪之上。展館內,一座復刻的“飛虹橋”橫跨展廳,朱紅木梁如飛鶴展翅,橋欄雕花細膩生動,還原了《清明上河圖》中的繁華神韻。站在橋下,耳畔似有隋唐商船的搖櫓聲,眼前浮現出昔日運河兩岸市井喧囂、舟楫往來的盛景。
博物館內保留了柳孜運河橋梁遺址
博物館展陳面積達1200平方米,遺址基坑占地3500平方米,分為序廳、“運”旺時盛、“石”破天驚、“河”以載道及橋梁遺址五大展區。其中,仿河道淤積層斷面墻尤為引人注目。層層疊疊的沉積中,貝殼、陶片、泥沙交織,宛如一部“時光密碼”,訴說著運河千年的變遷。
科技賦能 沉浸式觸摸歷史
“太震撼了!就像真的在隋唐大運河上航行一樣。”參觀者坐上“飛躍大運河”沉浸式體驗艙,穹頂巨幕波光流轉,漕運盛景撲面而來。風聲、水聲、市井喧鬧聲交織,讓人瞬間穿越千年,親歷運河的輝煌歲月。
博物館還特別設置了考古探方體驗區,14個仿探方內埋藏著陶瓷碎片、仿制青銅器等“寶藏”。孩子們手持小鏟,化身“小小考古學家”,在泥土中細心挖掘,感受探索歷史的樂趣。
“石構建筑”喚醒沉睡古運河
匠心設計 守護文化根脈
為保護遺址原貌,博物館采用大跨度鋼結構保護大棚,模擬宋船桅桿造型,以最少支撐點橫跨古河道,既減少對地下遺址的干擾,又成為皖北地區的地標性建筑。
“這里不僅是歷史的陳列,更是文化的傳承。”博物館相關負責人介紹,館內融合大運河文化、非遺傳承、濉溪地域特色等元素,打造了豐富的社會教育空間,讓不同年齡層的觀眾都能在此找到與歷史的共鳴。
游客通過多媒體設備收聽當地地方戲
柳孜運河橋梁遺址的每一塊磚石、每一片瓷片,都是隋唐運河繁華的見證。如今,這座博物館的開放,不僅讓沉睡的文物“開口說話”,更讓千年運河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勃勃生機。
大皖新聞記者 張洪金 攝影報道
編輯 許大鵬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