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5月3日晚,“好戲安徽”黃梅戲文化精品劇目展演展示工程暨文化惠民促消費活動第二季在安徽大劇院繼續進行,太湖縣黃梅戲演藝有限公司帶來黃梅戲《伊犁月》。
《伊犁月》是一部具有少數民族風情、反映邊疆人民文化、生活題材的戲劇,以太湖名士王大樞被貶伊犁而初心不改,歷時十余年,身處逆境、不畏艱難險阻編寫《伊犁志》、繪測邊疆圖的故事為主線,反映了王大樞為邊疆修志所做的貢獻,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的家國情懷,塑造了王大樞深處逆境、自強不息的形象,展現了中國傳統文人、士大夫的風骨。
王大樞通過十三年的努力,修成了伊犁地區第一部地方志,填補了伊犁無志的空白。他的著作,為我國邊界疆域提供了詳實的歷史依據,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對我國邊疆地域的勘定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伊犁月》由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太湖縣作家協會主席歐陽冰云精心編劇。該劇本自發表在安徽省黃梅戲研究院主編的《新戲劇》雜志后,便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內涵贏得了廣泛贊譽,不僅榮獲了安徽省戲劇雙年獎,還在北京市文聯舉辦的全國劇本評選中脫穎而出,摘得優秀獎。
“這部戲我們在表演、服裝、音樂上都進行了一定的創新,融入了一些西域元素,以此來更好地講述王大樞的故事,塑造好王大樞這個人物形象。”太湖縣黃梅戲演藝有限公司演員、戲中王大樞扮演者余乘鴻表示,“希望能夠呈現出最好的舞臺效果,把黃梅戲推薦給全國觀眾,也把安慶太湖的名人故事講給更多人聽。”
對余乘鴻而言,劇目中的時間跨度大是這部戲的挑戰之一。劇中王大樞的年齡跨度達到三十余年,這不僅僅在唱腔、身段等表演形式上對演員提出要求,在演出時搶時間換裝,更需要整個團隊的默契配合。“整場演出大大小小要換裝五六次,每一場戲都要換。”
大皖新聞記者 蔣楠楠
編輯 汪艷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