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4月30日,大皖新聞記者從安慶師范大學采訪獲悉,前幾天第十五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短視頻單元榮譽盛典于北京舉行,安慶師范大學6名學生所拍攝油布傘微紀錄片作品《傘文詩》,獲得文化藝術類三等獎。這支團隊憑啥能獲此大獎?拍攝過程中付出了哪些努力?
團隊參加盛典的合影。
低溫與奔波是最大考驗
去年11月,懷揣著“油紙傘很多人知道,那油布傘呢?”這樣的好奇和疑問,該團隊在安徽省宣城市涇縣開啟了一場為期五天的拍攝之旅。
團隊在進行拍攝工作。
“在與涇縣孤峰國民油布傘廠的廠長溝通后,我們約定的實際拍攝僅有三天半,時間緊,任務重。”團隊成員李蘇皖告訴記者,每日往返住地與油布傘廠、清晨蹲守山林竹徑,低溫與奔波是團隊面臨的最大考驗。“手指凍得通紅,就哈氣暖一暖接著拍。”
團隊成員在拍攝。
李蘇皖表示,拍攝的艱辛在對作品的執著面前不值一提,匠人選擇最有韌性的竹子作傘骨,他們心里裝著要拍出一部好作品的韌性堅守,再冷再累也能咬牙堅持。
因拍攝地與駐地距離遠,需早起搬運相機、穩定器、三腳架等設備。為捕捉匠人上山砍竹畫面,團隊成員頂著寒風跟隨拍攝,默契配合調整鏡頭角度。“傘骨需經百煉才撐得起風雨,你們也要在協作中磨出韌性。”團隊指導教師李萍常這樣叮囑團隊。
在剪輯中逐幀推敲和打磨
在《傘文詩》的剪輯籌備中,團隊圍繞片名與敘事框架展開多輪討論。“從毛竹到傘骨穿制、再到傘面成型,如何用詩意的方式串聯起油布傘的制作流程,是我們最初的核心議題。”團隊成員陳藝文回憶,小組多次推翻原有方案,最終決定以“傘的視角”構建散文詩式框架。
談及片名由來,她坦言靈感源于歌曲《父親的散文詩》。“當時在轉場設計中借鑒了歌曲散文化的歌詞結構,斷句和對仗手法給了我們啟發。‘傘’與‘散’恰好同音,既點題又保留了詩意。”
原片截圖。
確定框架、設計承接、打磨細節……《傘文詩》的剪輯過程中,團隊成員分工協作、反復推敲。團隊成員劉若天回憶,當時很多個黑夜,團隊討論每個畫面是否應納入成片的聲音此起彼伏。“就像油布需層層涂抹、反復晾曬,我們在剪輯中逐幀推敲、千次打磨,只為讓每一個鏡頭都浸透油布傘的靈魂。”
吸引更多年輕人傳承非遺
劈竹條、磨傘骨、穿彩線……《傘文詩》展現的不僅是油布傘的制作工序,更是一代代工匠的堅守。
“我們就像傘柄,是連接過去匠人堅守與未來創新傳播的紐帶。”團隊成員楊曉雨直言,在記錄油布傘制作的過程中,老一輩匠人的專注與堅守令團隊深受觸動。他們始終懷著讓非遺被看見、被關注的期待,希望能夠通過鏡頭讓更多人發現油布傘的工藝之美,吸引更多年輕人成為非遺傳承的新生力量。
獲獎證書。
“傘是匠人的孩子,《傘文詩》是我們的孩子,得知《傘文詩》在北京電影節獲獎的瞬間,整個團隊都充滿了驚喜與激動。”劉若天說。獲獎結果不僅是對作品的認可,更是對他們日夜堅守的最好回應。
對團隊而言,每一次作品的投遞都是一次挑戰,也是一次成長的機會。“未來,我們會繼續深耕,爭做非遺文化傳承的優質內容創作者。”團隊成員王瑩瑩說。
大皖新聞記者 汪艷 通訊員 鄒紫奕 楊子嫻(受訪者供圖)
編輯 彭玲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