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江南問茶·長三角網絡作家公益助農直播活動”第三季暨“長三角網絡作家走徽州”采風創作交流活動,于4月18日至21日成功舉辦,完美收官。
在安徽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的支持下,省作協、省網絡文藝傳播中心和省網絡作協聯手,開展了“江南問茶“第三季活動。此次活動相約黃山市徽州區楊村鄉浮溪人家茶業專業合作社,參與人員共赴一場充滿文學氣息的春日茶會。本次活動由黃山市徽州區委宣傳部(徽州區文聯)、徽州區巖寺鎮政府、楊村鄉政府協辦。
魯迅文學獎得主、著名詩人、安徽省文聯主席、安徽省作協主席陳先發表示,“一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和“登黃山,天下無山”,是湯顯祖和徐霞客給徽州和黃山做的最佳廣告,通過連續多屆的“江南問茶”活動,期望讓更多人看到,傳統文學和網絡文學的兩個現場的融合,尤其是更年輕的網絡作家身上的社會責任感和公益精神。
著名作家、安徽省文聯副主席許春樵和省作協副主席胡竹峰領銜參加直播,中國作協全委會委員、上海市作協副主席、上海市網絡作協會長血紅,上海作家協會理事,上海網絡文學作家協會副會長匪迦,江蘇省網絡作家顧天璽、中國傳媒大學媒體融合與傳播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李安,冏冏有妖、童童、第一神等十多位著名網絡作家深入徽州黃山毛峰原產地,親手采茶制茶,訪茶農,走茶企,問茶事,并在“浮溪老曹”抖音直播間、省作協視頻號等平臺,煮茶論道,品茶言歡,就茶與文學、生活等展開對話。
徽州區是古徽州域名唯一傳承地,是“中國名茶之鄉”“全國重點產茶縣”,楊村鄉是中國名茶“黃山毛峰”的核心產地之一。浮溪茶業合作社負責人曹永利是一位高位截癱重度殘疾人,通過近20年的拼搏,成長為一名成功的茶商,被稱為“輪椅上的茶商”;致富后,他不忘鄉鄰,成立了浮溪人家茶業專業合作社,吸納了200多戶茶農加入,為鄉鄰排憂解難。多年來,曹永利先后獲得“中國好人”“安徽好人”等榮譽。直播現場還有另一位“中國好人”——黃山市政協常委、田園徽州董事長王朋。為“中國好茶”代言,為“中國好人”帶貨,成為本屆“江南問茶”活動的一大亮點。
以文助農,以茶為媒,連續三年成功舉辦的“江南問茶·長三角網絡作家公益助農直播行動”,初步成為探索“跨界”融合、產生“出圈”效應的一項文學志愿服務品牌活動。本季“江南問茶”公益活動更是獲得廣泛關注與好評。
參加本季“江南問茶”公益活動的網絡作家以90后為主,他們大多是首次走進黃山市徽州區。著名網絡作家童童,寫過家鄉的六安瓜片題材的《大茶商》,也寫過一本關于碧螺春的《洞庭茶師》,現在在寫《茶島》,她覺得自己寫茶就像人們喝茶,“其實是寫過去跟未來的一種連接,《茶島》這個島嶼同樣可能連接著過去也連接著未來,又連接著自我,連接著世界,就是可能是有無數種表達吧,茶是一顆種子。說起來有點凡爾賽了,安徽的山好水好茶好。”
綠意泛出,微苦回甘,省文聯副主席許春樵表示,茶可以成為全球三大非酒精飲品之首,一方面是口味,“更重要的是茶和道和哲學是有聯系的,而且茶中有禮,禮待天下,哲學的優勢,那種靜謐的感覺,一點一點地錘進你的骨髓和靈魂。”安徽省作協副主席胡竹峰表示,茶水可親,茶甚至可以重塑靈性,“孩子天生就是有靈性的。人到中年,你的眼神可能都不對了。清,雅,是可以清心的。自然地沉淀與造化,和喝茶一樣,年輕的時候讀不懂古典名著,到了一定的年紀就能品出其中的妙處。”
擁有近1200年歷史的徽州區西溪南村,被稱為現實版的“綠野仙蹤”。穿行于西溪南村綿延6公里的楓楊林濕地,江蘇省網絡文學新銳作家顧天璽說,從泰州到徽州雖然路程較遠,但不虛此行,不僅讓自己過度疲勞的眼睛得到了治愈,連心靈、味蕾都得到了“喚醒”,希望將來有機會多來徽州、多擁抱自然。中國傳媒大學媒體融合與傳播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李安表示,“徽州文化的精髓是溫良。就像茶的回甘,是非常高級的,甘不是甜,它組詞是甘冽,沒有甜的那種膩。”
徽州區培育發展網絡文學IP市場氛圍漸濃,中國徽州網絡文學(影視微短劇)創作小鎮已落戶徽州,并開展了首屆“徽韻有靈犀”微短劇精品創作劇本征集活動。4月20日“長三角網絡作家走進徽州”文學采風創作交流活動中,作家們走進徽州雕刻博物館、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巖寺鎮虹光古村并前往靈山村采風。當天下午,省作協副秘書長、省網絡作協主席余同友在靈山浪漫花澗主持召開了“網絡文學創作與IP孵化座談會”。
中國網絡作家村黨支部書記、作家王譽蓉表示,徽州雕刻猶如滿園繁花,美不勝收,看了以后非常有觸動,打算將徽州雕刻等元素融入自己的作品當中。
“一片茶葉經過一次次磨難,最后回饋給我們的是甘甜,我覺得這就像我們的人生一樣,無論遇到什么樣的挫折,無論被投入怎樣的生活,我們也會散發出甘甜,茶和我們人的精神世界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江蘇省網絡文學新銳作家顧天璽說。
與會作家們表示,此次徽州之行收獲頗豐,希望可以常來徽州尋找靈感,尋求合作。
大皖新聞記者 蔣楠楠
編輯 王翠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