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4月17日,在太和縣"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與集成示范基地",千畝連片小麥抽出長長的麥穗,綠油油的麥田向遠方鋪展開去,大家看著現代化麥田,對今年收成充滿期待。"通過現代科學技術和通訊,不管在是北京,還是在那里開會,通過手機都可以對麥田進行查看和管理。"徐淙祥告訴大皖新聞記者,這就是向科技和規模化機械化要糧,端穩中國人的飯碗。
科學種田,小麥畝產應該在650公斤左右
"今年由于干旱,小麥產量可能也是兩極分化。"在"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與集成示范基地",一陣陣熱風吹著麥浪,徐淙祥隨手摘下一個麥穗告訴大皖新聞記者,三五畝地分散種植的小麥田,如果抗旱不及時,畝產可能就三四百公斤。而這里示范基地的小麥田,"田成方、路成網,溝相通、渠相連,旱能灌、澇能排",可以說是的高標準農田,能實現旱澇保收,加上科技賦能,這里畝產應該在650公斤左右。
徐淙祥隨手抽一個麥穗,向記者介紹,每一穗小麥都有兩邊,每一邊從上到下都有10碼,每一碼都有3至4粒籽,也就是說一穗小麥每一邊都有30至40粒籽,兩邊相加整穗小麥有60至80粒籽。"谷三千、麥六十,這都算是高產。"
"起身化控掌握住,拔節追肥要適度。"前期小麥迎來拔節關鍵期,徐淙祥放心不下,三天兩頭到麥田察看苗情、墑情,科學開展田間管理。
"上午我們一起在基地看看,下午還要去當地大新鎮查看小麥長勢和交流田間管理。讓更多農戶了解、學習和掌握科學種田。"徐淙祥告訴大皖新聞記者。
依靠科技,深耕腳下這片土地
和土地打了一輩子交道,徐淙祥從不滿足當個"老把式",而是緊跟時代步伐、依靠科學技術,深耕腳下這片土地。
糧食出效益,良田是保障。太和縣舊縣鎮不少耕地屬于砂礓黑土,土壤黏重,耕性及保苗透水性較差。若是長期施用化肥,農作物產量雖有所增加,但易導致土壤惡化、產量不穩定、農作物易倒伏等問題。
這些年,徐淙祥與科技、農業等部門合作,在合作社開展配方施肥、有機肥替代、秸稈還田及土壤深耕等技術,較好地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增加了糧食產量。
同時,徐淙祥積極完善農業基礎設施,在相關部門支持下,如今合作社建成"田成方、路成網,溝相通、渠相連,旱能灌、澇能排"的高標準農田,實現旱澇保收。
為發揮規模經營優勢,徐淙祥在合作社實行"十統一"工作法,即統一優良品種、機械化耕作、配方施肥、足墑勻播、旱灌澇排、墑情監測、病蟲草害綜合防治、追施拔節肥、機械收割、訂單出售。
徐淙祥算了一筆賬:相比小農戶一家一戶管理,規模種植每畝地至少節省成本100元,增收100元。
"小農戶經營田塊零散、機械化程度低,要想提高畝產量,還是要集中連片種植,提高良種良法覆蓋面。"經過徐淙祥和團隊的科學實踐,合作社糧食產量逐年提升。
"現在科技發展很快,我們充分運用這些科技手段。"徐淙祥告訴大皖新聞記者,在"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與集成示范基地"的病蟲害測報站,測出來的信息,可以給全縣病蟲害提供參考。
帶動700余人就業
"殷殷囑托,牢記心間。"這幾年,徐淙祥牽頭成立的太和縣種糧大戶協會,積極開展大戶帶小戶、小田變大田、全程大托管服務和改革,涉及土地20萬畝。越來越多的農民跟著徐淙祥靠著種糧,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
據了解,太和縣淙祥現代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2010年7月登記注冊,擁有固定資產370萬元,建有培訓中心、辦公室,組織成立太和縣糧食綠色生產聯合社,太和縣種糧大戶協會,通過開展農作物優良品種研發推廣,帶動700余人就業,每人每年增收2000—5000元,合作社種植面積3500畝,全部達到了旱能灌、澇能排,旱灌澇排,旱澇保收。
同時,太和縣淙祥現代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突出良種繁育+綠色高產攻關+科研院校合作,在太和縣屬于科技含量較高,規模較大的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2014年入選全國100家《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與集成示范基地》,2019年被農業農村部等9部委命名為"國家農民合作社示范社"。領銜研制的大豆綠色高產技術,先后榮獲"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全國農業推廣貢獻獎"。
大皖新聞記者 王振宇 通訊員 史浩然 攝影報道
編輯 許大鵬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