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他叫王山青,從青蔥小伙到知命之年,37年來無怨無悔,用心用情守護著安徽省清涼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41418畝山林,新發現國家Ⅰ級保護植物野生銀杏樹3個小群落、1個野生紅豆杉種群,監測到國家保護野生動物57種……。日前,大皖新聞記者來到歙縣王山青工作的地方,還原王山青37年來的守護山林生活。
打小就對清涼峰有感情
“我的父親是護林員,打小跟著父親進山、巡山,我對清涼峰有著深厚的感情。他給我取名‘山青’,意為山清水秀,希望我繼續守護好這里的大山。”和記者聊起自己這37年的職業生涯時,王山青這樣說。
1984年正月,14歲的王山青跟隨過年值班的父親進入清涼峰自然保護區。面對著這樣一座大山,這個14歲的少年產生的是對大自然深深敬畏和向往。“那一年特別冷,我看到山上冰雪在龍須草上披掛下來,晶瑩剔透,非常美。”在向記者分享這個瞬間時,他至今還記得這樣一個細節。
清涼峰是天目山的主峰,海拔1787.2米,為華東地區第二高峰,這里山高林密、溝壑縱橫、地形復雜,山林里常有野獸出沒,山腳下人跡罕至。
1988年,年僅18歲的王山青成為一名護林員,踏上守護清涼峰的工作崗位。
那時候的條件之艱苦超出想象,不通水、電,住的是土坯房。一到晚上,保護站和大山一起隱如無邊的黑夜之中,這里幾乎成了與世隔絕的世界。很多年輕人都不愿意來這里。
“剛到單位那會兒,可能是自己有一份工作的自豪感吧。后來干著干著,就漸漸愛上了這里。”在與清涼峰日復一日的長相廝守中,王山青漸漸藏起對遠方和大城市的向往,與護林結下了一輩子的情緣。王山青無怨無悔守護著清涼峰保護區41418畝山林,這一干就是37年。
出發前,王山青(左)向隊員交代注意事項。
有山有水的自然風光,初見驚艷,看久了也會審美疲勞。在有些人的眼里,成天在山林里鉆來鉆去,該有多么枯燥。而,王山青在這座大山里找到了自己的樂趣。“每一座山峰,你換個角度,它呈現出的樣子都不同;你認真看,每一株植物都和你上次看到不一樣。”
剛開始,王山青巡山時通常是背一個帆布包,包里的“裝備”非常簡單:幾塊米粿當干糧,一個筆記本和筆隨時記錄,一把柴刀開路兼做防身。巡山,這一天有十幾小時都在山上。餓了,啃幾口干糧;渴了,就喝山泉水。“條件雖然很艱苦,但感覺很快樂、很充實,一天不上山全身都不自在。”王山青笑著說道。
后來,為了方便觀察和記錄,巡山裝備又增加了照相機和望遠鏡等。37年來,王山青走遍了保護區內的每一片山林,清楚每一條溝的位置,熟悉每一種植物的分布地點,這里已然成了他的“家”。
搜救驢友20余次
除了巡山管護、護林防火、觀察森林病蟲害情況,王山青和隊員們還有一項重要工作——救人。“有時大晚上接到電話,我就知道壞了,又有人被困山上了。”
清涼峰自然保護區,也吸引了一些驢友的注意。王山青和同事們每到節假日都會加大巡查頻率,對重點部位、重點地段、重要時段進行蹲點防守,在進山主要路口設置安裝視頻監控,主要區域定位安裝警示牌,警示宣傳牌上注明緊急聯系電話等。可是,因為清涼峰自然保護區占地面積大,上山通道很多,總是防不住那些擅自登山探險的人。
王山青和隊員們在巡山。
有一天晚上,王山青接到緊急求助電話,說有兩位驢友在清涼峰下山途中迷路了。由于山里信號差,無法定位,他們也說不清自己在哪里。王山青和隊員們打著手電、背著裝備,根據對方提供的信息一點點判斷。歷經數小時后,終于找到了這兩個人,王山青忍不住上前毫不客氣地將其“尅”了一頓。
清涼峰地形復雜、溝谷縱橫,部分地段還屬于高海拔山區、氣候復雜,即便是在夏季,夜晚氣溫也可能下降到很低。如果在山里迷路,非常容易發生意外。
據統計,這些年來,王山青組織帶領人員搜救失蹤驢友20余次。
37年來成果豐碩
在清涼山自然保護區辦公區張貼了不少照片,有自然風光,也有動物和植物。4月11日,王山青向記者介紹照片上的內容,時不時補充一句“這個是我拍攝的”。
王山青不僅自己拍攝,還鼓勵隊員用相機抓拍記錄清涼山保護區里的一草一木。“我常給隊員們講,你巡一次山,哪怕你留下一張照片。那么若干年后回頭看看,你就能積累下很多個精彩的瞬間。”
王山青(前)一邊巡山一邊講解。
為深入了解保護區內的野生動物,2015年起,王山青積極聯系安徽師范大學專家合作,推動紅外相機監測項目。“我們人員不多,通過在野外布置22臺紅外相機進行網格化監測,定期提取數據資料,全方位監測野外動物活動情況,不僅能彌補人員不足上的短板,還能借助器材深入分析野生動物的習性、分布規律和種群變化趨勢。”
在王山青的努力下,保護區建成了黃山市規模最大的生物多樣性綜合科技館。科技館館藏各類野生動植物標本640余件,以及近些年來紅外相機監測的野生動物珍貴影視資料成果和安徽清涼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影視宣傳片,成為當地科普和研學的重要場地。
王山青巡山到攬月臺。袁中鋒/攝
在王山青和隊員們的盡心守護下,清涼峰連續36來未發生森林火災,連續18年無一起盜挖植物和偷獵動物案件,新發現國家Ⅰ級保護植物野生銀杏樹3個小群落、1個野生紅豆杉種群,國家Ⅱ級保護植物長序榆60余株,成功繁育出長序榆種苗450余株,填補了安徽省長序榆育苗空白,監測到國家保護野生動物57種。王山青先后榮獲全國自然保護區先進個人、中國生態文明獎先進個人、安徽省先進工作者等稱號。2023年當選為中國工會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與大山為伴、聽林濤當歌、和樹木廝守......王山青把最美好的青春都獻給了清涼峰。“我要像清涼峰的‘夢筆生花’一樣,把懸崖扎住,扎根基層,這輩子我也就干這一件事,就是守護好清涼峰的一草一木,如果再讓我選一次,我還要做這座大山的兒子!”
大皖新聞記者 趙明玉 徐琪琪 攝影報道
記者手記
心里裝著大山
“清涼峰海拔1787.2米,保護區有41418畝山林,目前我們監測到的國家保護野生動物57種……”在向記者介紹清涼峰的情況時,這些精確到個位甚至小數點后的數字,王山青都能脫口而出。“這不需要做準備,都在心里裝著呢。”王山青說。
4月11日中午時分,王山青和他的隊員結束巡山后下山。回保護站路上,王山青車子開得很慢。不時有村民過來打招呼,王山青立刻切換成當地方言模式和對方攀談。那些寒暄的話語,親切而自然,成為王山青每次巡山來去路上的“畫外音”。
“這么多年,也曾有過很多機會調出去。可是我哪兒也不想去,我就守著這座山。”與這座大山37年的長相廝守,清涼峰的一草一木都裝進了王山青的心里,并已和他血肉相連,成為他生命中的重要部分。
編輯 許大鵬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