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明明睡著了,醒來卻像沒睡過”“半夜驚醒后再難入眠”“感覺又一次遭遇了‘鬼壓床’”…… 很多人可能都有類似經歷。3月21日世界睡眠日來臨之際,安徽省睡眠研究會青年委員會常委、池州市第三人民醫院睡眠障礙科主任醫師王勝接受大皖新聞記者采訪時介紹,超過50%市民曾受到睡眠困擾。為何“睡個好覺”越來越難?如何科學應對?一起來聽聽王勝醫師為大家解讀“失眠那些事”。
現狀:失眠已成為“群體危機”
王勝所在的池州市第三人民醫院是池州市一所二級精神病專科醫院。他所負責的睡眠障礙科是以多學科交叉為特色的綜合性診療科室,涉及內科系統、醫學心理學及精神衛生等多領域,特別注重睡眠障礙與精神心理問題的雙向評估,既處理由心理疾病引發的睡眠問題,也干預長期失眠導致的心理障礙,形成閉環診療模式。
據介紹,僅2024年,該院門診就診近3萬人次,診斷患有失眠或睡眠障礙的患者數量超過20%,不僅有老人,中年職場人士和青少年群體數量也占比不小。其中還有一定數量的中年女性群體,受激素變化和情緒波動影響,失眠比例高于男性。他們都被各種各樣的睡眠問題困擾,不乏一些與失眠抗爭了幾十年的患者。
王勝認為:“社會壓力造成情緒波動加劇、電子設備依賴加深,都導致睡眠問題患者明顯增加。” 此外,由于人們普遍對睡眠問題認識不夠,或對精神病專科醫院有一定的偏見,大家所了解到的數字僅僅只是失眠人群的“冰山一角”。“從《2025年中國睡眠健康調查報告》中的數據來推測,保守估計各地有超過50%的人群曾遭遇過睡眠困擾。” 王勝說。
什么是“睡得好”?王勝描述得很直接:沾床就睡,一覺睡醒,神清氣爽,元氣滿滿,這就是睡了個好覺。相反,在床上輾轉反側入睡難,起床后頭昏昏沉沉,身體乏力,無精打采,就是睡眠出了問題。“不過偶爾失眠并不是病癥,當睡眠紊亂每周至少發生三次并持續一月以上,且影響到白天正常活動時,才可稱之為‘失眠癥’,需引起重視,必要時應當尋求醫生幫助。”
從專業的角度分析,從腦電圖上看,腦電圖的起伏達75微伏低頻波(熟睡時的典型腦電波)被稱為“慢波睡眠”,“慢波睡眠”在睡眠周期中占比較大,睡眠體驗感會比較好。同時,慢波睡眠也有利于促進生長和恢復體力。
王勝表示,很多人認為睡夠8小時就是健康的睡眠,但事實并非如此。睡眠時長有很大的個體差異。不同年齡段的人對睡眠的需要量也不盡相同。隨著年齡增加,深睡眠減少,淺睡眠比例增加。“總體來說,睡眠時間在一個區間范圍內都是正常的,強求每天一定要睡8小時反而增加心理壓力引發焦慮,進而影響睡眠質量。”
釋疑: “鬼壓床”到底怎么回事?
記者采訪時,池州市民李先生來到睡眠障礙科找到王勝求助。李先生介紹,自己每個月總有一兩次在剛入睡時感覺眼前有人影在靠近,當其準備起床應對時,全身不能動彈,就像是被“鬼壓床”了一樣,“十分害怕,好一會兒才緩過來”。
王勝在診療中告訴李先生,他的癥狀在睡眠醫學上屬于一種“睡眠癱瘓”,該癥狀與生活壓力有關,多發于青少年以及年輕人群體中。“有不少人都有過‘鬼壓床’的體驗。主要還是要合理調節壓力,健康睡眠,如果頻繁出現‘鬼壓床’,一定要及時過來接受治療。”
據介紹,在診療中,醫生首先會通過分析患者的易感因素、誘發因素和維持因素來判斷失眠癥狀的形成和維持機制,是單純的失眠還是由其他疾病引發的睡眠問題。有些失眠問題屬于急性失眠,一般為一個月以內,如高考期出現焦慮導致的失眠,這種情況下一般不會考慮用藥物干預。如癥狀很嚴重,連著幾天整晚睡不著,那醫生會考慮用小劑量安眠藥輔助睡眠,幫助患者度過應激階段。“很多患者談安眠藥色變,害怕藥物的副作用和依賴性,但只要嚴格遵照醫囑服用,安眠藥遠比失眠所造成的危害小得多。”
除了社會壓力造成失眠以外, 還有不少人寶貴的睡眠時間被各種電子產品所奪走。王勝介紹,手機、電視等電子產品本身有藍光,會讓本該進入休息狀態的大腦接受持續的刺激,影響大腦褪黑素的分泌,“越看越興奮,越興奮越睡不著”,從而導致睡眠質量下降,此外,飲酒、睡前暴飲暴食、劇烈運動等不良生活習慣,也會造成失眠。
據介紹,患者處在急性失眠階段時,應當學會及時釋放壓力,調整工作節奏,如果自己解決不了睡眠問題,那就要及時就醫,求助醫生確定干預方案。“如果放任下去,急性失眠就會轉化成慢性失眠對人體造成的不利影響更大,治療周期也會更長。”
長期失眠會對人體造成諸多不利影響。特別是發育前兒童睡眠不好,生長激素分泌不足,就會影響生長發育,比如長不高等。老年人長期睡眠不好,免疫力會下降,記憶力下降,更容易罹患疾病,老年癡呆的發病率會增高;成年人也會因為長期失眠而更容易衰老,開車容易出現分心分神,同時還會帶來工作效率下降,甚至會出現高失誤率。
王勝介紹,針對長期失眠的患者,醫生在診療階段會通過心理治療、藥物治療和物理治療三種方法綜合干預。“從臨床來看,只要我們解除了失眠的誘發因素和維持因素,大部分患者經治療后睡眠質量都能得到顯著改善。”
圖片由AI設計
建議:醫生支召如何“睡好覺”
“拋開外界諸如噪音、光污染等環境因素,要想擁有好睡眠離不開好心態和好習慣。”王勝建議,睡眠要和臥室、床建立單一的強聯系,只有感到明顯困倦后才上床休息,如果睡不著就起來,去另一個房間。“到了臥室就有困意,上床就是睡覺,要培養這樣的條件反射。”
改善睡眠質量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達成的,更加合理地支配時間,慢慢培養睡眠習慣,才能看到效果。王勝分享了幾個助眠小技巧:
無論前一晚睡了多久,是否熬夜,盡可能在基本固定的時間起床,不要賴床或睡回籠覺,周末也不要相差過大;
只需睡到第二天能恢復精力即可,不要過多強求睡眠時間的長短;
白天可以休息,但不要躺下或打瞌睡;
臥室光線宜暗,建議拉上窗簾,關燈睡覺;
睡前用熱水泡腳15-30分鐘;
睡前通過冥想或深呼吸,讓思緒自由發散;
午睡控制在半小時左右為宜;
平時增加運動量等。
心情不好?先睡一覺!焦慮煩躁?先睡一覺!精神內耗?先睡一覺!王勝呼吁,您不妨今晚就從一個小改變開始:放下手機,提前1小時關燈。在世界睡眠日之際,愿每個熱愛生活的你都能告別“夜不能寐”,擁抱“沾床就睡”的治愈夜晚。
孟智超 大皖新聞記者 朱春友
編輯 許正文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