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國家衛健委近日宣布,將啟動為期三年的“體重管理年行動”,加強慢性病防治,普及健康的生活方式。大皖新聞記者從池州市人民醫院獲悉,2024年該院就開設肥胖專科門診,通過代謝指標檢測、個性化飲食運動方案制定等科學手段,為患者提供科學減重指導,構建周期性的健康管理模式。門診運行情況如何?大皖新聞記者近日進行了探訪。
探訪:肥胖門診就診人數有增多但不明顯
池州市人民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醫師楊艷君告訴大皖新聞記者,肥胖門診在2024年剛開設初期人數并不多,一周一次的每次接診人數在2到5人左右。不過隨著公眾健康意識提升,以及醫院進行相關宣傳后,就診人數慢慢增多,現在每次最高接診量能在20人左右。不過,盡管國家近期公布了“體重管理年行動”方案,但醫院肥胖門診的接診量并未出現明顯增長,3月15日(雨天)該門診接診人數仍然僅有3人。
楊艷君醫生指出,在醫學領域,肥胖并不僅僅是一個體重問題,而是需要通過BMI(體重指數)結合代謝指標進行綜合評估。當BMI≥28時,即可被認定為肥胖,患者此時還會常伴隨代謝綜合征、脂肪肝等疾病。
23歲的池州市民程先生便是一個典型:身高168cm,初始體重85kg,BMI高達30.1,屬于肥胖范疇。同時,還伴有血壓、血糖、血脂異常及脂肪肝等問題。經過檢查,發現其存在胰島素抵抗、高尿酸血癥及肝功能指標嚴重超標。針對程先生的情況,楊艷君醫生為其制定了每日1500大卡的飲食計劃,并搭配低強度有氧運動及力量訓練。經過2個月的科學減重,程先生成功減重9kg,BMI降至26.9,目前健康狀況得到顯著改善。
提醒:科學減重應有好習慣且循序漸進
楊艷君表示,醫學減重與普通人自主減肥有明顯不同:普通減肥僅關注體重變化,而醫學診療需系統評估代謝指標。“我們會檢測患者的血壓、血糖、血脂、尿酸、肝功能、有無胰島素抵抗、糖耐量試驗、以及肥胖相關激素的檢查,通過綜合評估判斷有無代謝性疾病及鑒別是否為繼發性肥胖;有肥胖癥的基本都會存在代謝問題,如高尿酸、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如果有脂肪肝或者肝功能不好的,我們就會先保肝。如實在過度肥胖的會給予控制體重的藥物干預。同時,還會提供心理疏導,幫助患者建立可持續的健康習慣,如控制碳水攝入、增加蔬果比例等。
對于普通人來說,日常哪些習慣會導致肥胖呢?楊醫生提醒,熬夜、宵夜、久坐等不健康生活方式都容易導致肥胖。“但大部分人的肥胖都是吃出來的,還缺乏運動,喜歡熬夜,這樣肥胖就找上門了,當然,有些少數患者可能是疾病本身導致的,所以我們也會對部分肥胖患者進行一些病因的檢查,看是否是繼發性的肥胖,但這種情況基本很少。”
楊艷君同時還提醒公眾,肥胖會導致代謝紊亂,而一些人急于減肥,過度節食,特別是已存在糖尿病基礎疾病的患者,可能會誘發基礎疾病的急性并發癥。她強調,極端節食可能引發脫水或代謝危機,科學減重應循序漸進,建議超重者每年減重5%-10%。“肥胖是多種慢性病的‘導火索’,早干預才能防患未然。只有通過科學、合理的減重方法,才能有效改善肥胖問題,提升整體健康狀況”。
胡甜甜 大皖新聞記者 朱春友
編輯 崔恒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