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前不久,央視熱播劇《六姊妹》以跨越半個世紀的家族史詩,將老工業城市安徽淮南推至全國視野。
劇中,“和”字貫穿始終——姐妹親情之“和”、家庭傳承之“和”、城市發展之“和”,恰與淮南近年來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構建和諧社會的“和文化”理念形成深刻共鳴。這座擁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城市,正借影視劇的熱度,在傳統與現代的交織中,書寫“和文化”的當代實踐。
從“點滴煙火氣”到“家和萬事興”
“以和為貴”融入基層治理
《六姊妹》以淮南為敘事原點,講述何家六姐妹在時代洪流中的成長與守望。劇中,“油滋啦”的煙火氣、“老北頭”菜市的市井喧囂、淮河碼頭的歲月斑駁,不僅勾勒出淮南的城市肌理,更通過家庭關系的細膩刻畫,傳遞出“家和萬事興”的文化內核。
家庭之“和”的熒屏表達,映射著淮南基層治理的現實探索。
電視劇《六姊妹》中,“和”字多次出現(電視劇截圖)
近來,淮南市委社會工作部以黨建引領為核心,將“和文化”融入社會治理體系,構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治理新格局,大力開展“親鄰行動”,優化為民服務、舉辦鄰里文化節活動,塑造“遠親不如近鄰”的鄰里關系,推動基層矛盾源頭化解,提升基層治理效能。
在潘集區泥河鎮,鎮黨委通過“黨建+基層治理”模式,打造“四室一長廊”(社會工作室、心理咨詢室、矛盾調解室、協商議事室及協商議事長廊),建立“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組織網絡。
壽縣壽春鎮則創新“四級黨組織體系”,充分發揮組織、先鋒、數字化力量,促進組織人員力量和各項資源下沉到網格,將黨的“神經末梢”延伸至居民小區、樓棟,打通聯系群眾的“最后一米”。
不僅如此,淮南還注重調動鄉賢、志愿者等社會力量參與治理。泥河鎮建立協商議事長廊、協商議事會客廳、黨員議事角,組建了一支49名志愿者的協商議事志愿者隊伍,在社區黨委的領導下開展工作,積極發揮議事、監督、協商作用,推動“單向管理”向“共同治理”轉型。壽春鎮建立“在職黨員回小區報到”制度,黨員化身“說事員”“調解員”,梳理“群眾需求清單”,將矛盾化解在基層。
這些“以和為貴”的治理邏輯,既傳承了傳統“鄉約文化”,又契合現代治理需求。
從“紅色引擎”到“發展動能”
黨建引領非公經濟高質量發展
除了基層治理,淮南市委社會工作部還把“和文化”理念延伸至經濟領域,通過黨建引領非公企業發展,破解黨建與經營“兩張皮”難題,實現“和諧共生”的產業生態。
淮南是建國后依礦而建、因煤而興的一座新興城市。1949年1月18日淮南礦區解放后,大批技術專家、工人和知識分子從全國各地來到淮南參與建設。《六姊妹》中何常勝一家就是從揚州江都來到淮南田家庵支援國家建設的。
在電視劇《六姊妹》拍攝現場的“和”字家訓。
彼時,工業大會戰建設正酣,淮南早已把黨建融入企業發展,也因此取得了一定成績——“一五”期間建成5對新煤井、4個改擴建礦井,淮南煤礦機械廠28年間為全國提供數百種設備,上繳利稅1.8億元,為國家煤礦機械工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隨著個私經濟、民營經濟逐漸興起,再加上受到“下崗潮”的影響,大量黨員職工進入到非公有制企業中工作,很多黨員職工成了“隱形黨員”“口袋黨員”。為此,淮南在全市非公領域大力推進黨的組織覆蓋和黨的工作覆蓋,并注重發揮黨組織作用。
比如,在電視劇中出現的玉兔香皂、益益牛奶,都是淮南真實存在的老牌企業,在后來企業改制過程中,黨組織在改革與發展中都起到了重要的引領作用。
近年來,圍繞引領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淮南市扎實開展“兩個覆蓋”攻堅行動,組建非公企業黨組織3217個;先后實施“黨建領航鏈通發展”計劃、“黨建聚合力、惠企促發展”行動等,大力推動黨建強企惠企。
“和”字在電視劇場景中不止一次出現。
電視劇中經常出現的牛肉湯,通過建立“紅牛鼎力”黨建聯盟,依托組織共建、資源共享、活動共辦等途徑將80余家民營企業聯合起來,加強產學研合作,培養專業化人才,已形成一條年產值超過300億的牛肉湯產業鏈。安徽益益乳業有限公司黨支部被評為市級“雙強六好”黨組織,公司連續多年被評為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在淮南高質量轉型發展的當下,以黨建引領非公企業發展,正在形成強大合力。
從千年哲思到當代實踐
“和文化”賦能基層善治
從《六姊妹》熱播至今,每天都有大量游客打卡位于淮南九龍崗的拍攝地。這“潑天的富貴”,也給淮南的“和文化”提供了破圈契機。
據介紹,電視劇熱播后,淮南隨即啟動了《六姊妹》主題文旅街區的建設,復原劇中“老造紙廠大院”“淮上碼頭”等場景,開發沉浸式劇本殺、民俗體驗項目,打造“和文化”的新地標。
電視劇《六姊妹》的熱播,引來眾多游客到淮南九龍崗拍攝地打卡
為了做好文旅的服務配套,淮南市委社會工作部召集志愿者,分布在淮南的車站、主要街道、景點等地,開展接站、交通接駁、住宿和現場講解等志愿服務,讓游客來到淮南也能感受到“和諧共享”的成果。
實際上,志愿服務工作早已繪就了淮南“和文化”的底色。近些年,淮南市一直開展“鄰里守望”活動,組織志愿者深入城鄉村(社區),以孤寡老人、空巢老人、殘障人士為重點做好結對幫扶,主動上門提供打掃衛生、置辦年貨、醫療保健、維修家電等服務,用守望相助編織(村)社區愛心網。開展“情暖童心”志愿服務行動,為孤殘兒童、農村留守兒童、城市流動兒童提供生活照顧、學業輔導、親情陪伴、自護教育等服務,讓孩子們感受到社會的溫暖。
不僅如此,淮南還定期在社區舉辦“和文化”講座,邀請專家學者、道德模范分享和諧家庭、和諧社區的故事。淮南市還通過評選“文明家庭”“和諧家庭”,樹立典型,弘揚正能量。許多家庭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以“和”為核心的家風,并將這種和諧理念延伸到社區治理中。
淮南市的實踐表明,“和文化”在基層治理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居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不斷增強。未來,淮南市將繼續深化“和文化”在基層治理中的實踐,探索更多創新形式。例如,利用數字化手段搭建“和”文化交流平臺,讓更多居民參與到社區治理中來;結合本地文化特色,開展形式多樣的“和文化”主題活動等。
從《淮南子》的哲學思辨到《六姊妹》的市井敘事,從千年楚漢文脈到當代基層治理,“和文化”始終是淮南的精神脊梁。借影視東風,淮南正將“和”的智慧轉化為治理效能,書寫著一座城市的文化覺醒與重生。
大皖新聞記者 吳碧琦 張安浩
編輯 崔恒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