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在蕪湖市鳩江區(qū)裕溪口街道新裕路社區(qū),有一位深受眾人愛戴、被親切喚作“暖心鄰居”的老人,叫夏傳蘭。1951年出生的夏傳蘭,以35年如一日的執(zhí)著堅守,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了鄰里之間最純粹的愛與擔當。
一個善舉, 接鄰家孩子養(yǎng)傷結下不解之緣
1990年,39歲的夏傳蘭偶然聽聞,自家附近一個5歲的孩子翻墻時不慎摔傷了腿。熱心腸的她當即前往打聽情況。孩子叫孫照虎,患有多重二級殘疾,智力發(fā)育不全;他的父親孫茂友和母親韓小明都有二級殘疾。一家人的生活僅靠著孫茂友辛苦打零工賺來的微薄收入,以及政府發(fā)放的低保維持,日子過得很艱難。
夏傳蘭陪著孫茂友將小虎送往醫(yī)院。在醫(yī)院里,她看著這個照料傷者力不從心的家庭,感到心疼與不忍。她毅然決定把小虎接到自己家里養(yǎng)傷。
在夏傳蘭的家中,生活不能自理的小虎狀況不斷,大小便常常不受控制弄臟床鋪,可夏傳蘭從未有過抱怨,每一次她都默默收拾干凈,還特意多準備了好幾套床單。在夏傳蘭無微不至的照料下,小虎的腿傷逐漸愈合、慢慢康復。分別之時,小虎眼中那滿滿的不舍深深觸動了夏傳蘭的心弦,也讓她從此與這個家庭緊密相連。
從那以后,她隔三岔五就會前去探望,只要孫家有生活難題,她總是第一時間伸出援手。“鄰居鄉(xiāng)親,能幫一把是一把,只盼他們能過得更好一些。”
一句承諾, 從“夏阿姨”變成“二媽媽”
2000年,夏傳蘭搬到了裕溪口街道沿江西路,與孫照虎一家更近了。社區(qū)告知她,孫家的日常生活仍然需要鄰里的幫忙照料。夏傳蘭毫不猶豫地說:“我們相識已久,我肯定會繼續(xù)照顧他們。”
孫茂友患有嚴重的眩暈癥,夏傳蘭放心不下,每天都要前去看望,只有親眼看到孫家人安好,她才能安心。她就像這個家的主心骨,幫忙燒飯、操持家務、照顧一家老小。洗好的衣服,她會疊得整整齊齊;小虎的雙腳,她也會仔細地清洗。炎炎夏日,酷熱難耐,孫家沒有空調,她便把孫家三口接到自己家避暑;冬至時節(jié),她又熱情地邀請他們一起包餃子,熱熱鬧鬧地共度佳節(jié)。
平日里,她也總是把孫家的生活所需放在心上,隔三岔五就給孫家送去米、面、肉、蛋等生活必需品。為了幫助孫家增加收入,她時刻留意著工作機會。一次,她兒子接到一份工作,她便趕忙讓兒子帶著孫茂友一起外出打工。在這長達半年多的時間里,夏傳蘭主動承擔起照顧孫照虎母子的責任,毫無怨言,盡心盡力。
孫照虎一天天長大,他性格愈發(fā)內向,甚至不敢出門與人交流。夏傳蘭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為了幫助小虎走出內心的陰霾,她帶著小虎參加各種社區(qū)活動,不斷地鼓勵他勇敢地邁出家門,去融入外面的世界。在夏傳蘭堅持不懈的努力下,小虎逐漸變得開朗起來,臉上的笑容也越來越多。而他對夏傳蘭的稱呼,也在不知不覺間,從最初的“夏阿姨”變成了充滿親昵與依賴的“二媽媽”。
夏傳蘭和孫茂友一家
寒來暑往,歲月匆匆,三十多年的時光,就這樣在不知不覺中轉瞬即逝。如今,夏傳蘭夫婦的兒孫在蕪湖市區(qū)成家立業(yè),家庭美滿幸福。子女多次勸說他們搬到市區(qū)同住,共享天倫之樂,可都被夏傳蘭婉言拒絕。只因在她心中,孫家早已是割舍不下的牽掛。
夏傳蘭說:“孫家和我們一起吃了30多年飯,早就是一家人了。我從小吃百家飯長大,受過鄰里幫助,現(xiàn)在也想盡自己所能幫助別人。要是以后我不在了,我兒子媳婦也會接著照顧小虎一家。”
一個團隊,傳遞愛心溫暖越來越多的人
夏傳蘭的善舉,如同一束溫暖明亮的光,不僅照亮了孫照虎一家前行的道路,也感染了身邊的人。
裕溪口街道老齡化程度較高,60歲以上居民占比近56%,獨居、孤寡老人眾多。2022年10月,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夏傳蘭積極協(xié)助街道組建了“暖心幫幫團”好人志愿服務隊。三年來,夏傳蘭始終懷著滿腔熱忱,每月都積極投身于社區(qū)志愿服務活動。她通過“敲門行動”,對小區(qū)里的大齡孤寡老人、空巢老人的情況了如指掌。她定期上門走訪,與老人們親切交談,關心他們的生活起居,了解他們的需求與困難。有幾位獨居老太太洗被單不方便,夏傳蘭知道后,就把被單拿回自己家清洗,洗完后,還細心地在陽光下晾曬,曬好后又親自送回老人家中,并且?guī)退齻儼汛蹭佷伜谩?/p>
夏傳蘭和志愿服務隊正在為獨居老人、孤寡老人包餃子
在小區(qū)里,看到老人有困難,她總是毫不猶豫地伸出援手,全心全意地給予幫助,全然忘記自己也是一位七旬老人。在夏傳蘭的積極帶動下,“暖心幫幫團”從最初的3人發(fā)展壯大到如今的46人。截至目前,團隊已開展各類志愿服務活動160余次,惠及居民4600余人次。在社區(qū)里,營造出了“一家炒菜全樓香,一家有事全樓忙,一家有難全樓幫”的和諧美好氛圍。
大皖新聞記者 孫芮
編輯 王翠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