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淠史杭灌區是中國重要的綜合性水利工程之一,也是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的代表性項目。67年間,潤澤江淮、庇佑民生、續建改造,淠史杭工程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河水奔涌向前,灌區也迎來了新時代的全新挑戰——朝著現代化灌區建設持續邁進。3月9日以來,記者走訪梅山水庫、橫排頭渠首樞紐等地,看到了淠史杭在“十四五”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新征程上譜寫著絢麗新篇章。
梅山水庫:
加快建設數字孿生水庫
梅山水庫坐落于享有“紅軍故鄉、將軍搖籃”之譽的金寨縣縣城南端,3月9日,記者看到這里春色怡人、水光瀲滟,吸引了不少游客前來游玩。
優美的梅山水庫風景。
記者了解到,淠史杭灌區以五大水庫(佛子嶺、梅山、響洪甸、磨子潭、龍河口)為核心,通過2.5萬公里渠道構成“長藤結瓜”式網絡。作為淠史杭灌區主要水源之一,梅山水庫始建于1954年3月,1956年4月建成,大壩高88.24米,全長443.5米,當時堪稱世界第一高連拱壩。
如今,梅山水庫不僅是一座以防洪、灌溉為主,結合發電等綜合利用的大(1)型水利工程,也是國家4A級景區,水庫景區豐富的“綠色”旅游資源同縣域“紅色”革命傳統緊密相連,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旅游文化。
梅山水庫建成以后,始終擔負著為淮河干流蓄洪錯峰的重要任務,保護人口100余萬、耕地約500萬畝,相繼戰勝了1969年、1991年、2003年、2005年和2016年的大洪水。河南固始縣,六安市的霍邱縣、金寨縣、裕安區、葉集區等383萬畝的農田也在此后有了水源保障,據安徽省梅山水庫管理處簡介介紹,水庫累計為灌區供水近700億立方米,使下游灌區農田實現旱澇保收。
梅山水庫大壩。
近年來,梅山水庫聚焦水利數字賦能、防汛智治,持續推進水利管理信息化、數字化工作,不斷升級水雨情測報系統,采用超短波+GPRS+北斗三信道,實現水雨情的實時監測、精準預警。目前,水庫已建設水雨情自動采集站點11座,開發應用水庫管理一體化信息系統,推動信息技術與水利業務深度融合,高效開展防汛抗旱、水庫安全管理等專項業務。
2024年,梅山水庫率先啟動數字孿生水庫試點建設工作,據梅山水庫管理處工程科有關負責人員介紹,此次工程建設用時約兩年,“下一步,將根據建設方案,布設WebGIS三維水庫信息可視化模型,逐步建設完善水庫監測站點,構建起梅山水庫氣象衛星和測雨雷達、雨量站、水文站組成的雨水情監測預報‘三道防線’,逐步實現水利管理核心業務智慧化管理。”據了解,通過數字孿生水庫(梅山水庫)建設,將為加快構建梅山水庫現代化水庫運行管理矩陣、推動安徽水利高質量發展、保障水安全提供有力支撐和強力驅動。
橫排頭渠首樞紐:
再度智能化升級改造
3月10日下午,位于六安市裕安區蘇家埠鎮的橫排頭風景區內游客絡繹不絕,清澈的水流緩緩順著溢流壩流向古淠河河道。
來到橫排頭風景名勝區,不得不先認識橫排頭水利樞紐工程。
橫排頭渠首樞紐。
安徽省淠史杭灌區管理總局橫排頭管理處助理工程師陳仕凱向記者介紹,早在六七十年前,古淠河河床低洼,兩岸多高崗丘陵,天旱時很難進行自流灌溉,連日陰雨又容易發生澇災,“這就陷入了‘旱時盼水水不來,澇時恨水水不走’的境地,1958年淠史杭綜合利用工程開始建設,第一抔土就是在這里動工。”
景區內展示的歷史圖片。
“淠史杭工程發揮灌溉作用的關鍵,是興建渠首樞紐工程,抬高水位,逼水上崗。”陳仕凱說,橫排頭渠首樞紐于1958年8月動工,1959年7月竣工,整個樞紐由溢流壩、土壩、總干渠進水閘、沖砂閘及船閘五部分組成,“它們像一把鋒利的長劍,將古老的淠河攔腰截斷,將雨季的水積蓄在閘內,形成豐源湖,在下游需要用水時按需分配,實現引水灌溉。”
陳仕凱介紹,現在由于雨水不多,只有少量水流流向古淠河,起到生態保護的作用,“等到7月前后的豐水季節,湖水外溢,通過溢流壩形成小型瀑布,那時的景色才叫美呢。”
橫排頭樞紐航拍。
在景區內的淠史杭工程展覽館記者了解到,橫排頭上游水源主要為響洪甸水庫和佛子嶺水庫。水流通過橫排頭渠首,從蘇家埠出發,與江淮分水嶺并驅東行,穿六安城直過,直抵皖中,為千萬居民提供優質水源,灌溉了約660萬畝農田。1959年至2024年,橫排頭渠首累計灌溉引水約1089億立方米,灌溉面積2.92億畝,水稻產量約2248億斤,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022年,橫排頭樞紐工程進行了數字孿生試點建設,通過構建渠首樞紐數字孿生場景,實時分析預測渠首樞紐水位、流量變化及行洪能力,提高了渠首工程運行安全和水資源管理水平。“此次改造提升工程中,我們對樞紐再度進行了智能化升級改造,如今,樞紐對上游水勢和下游分配用水的掌握更加精準。”陳仕凱說。
淠史杭工程紀念碑航拍。
淠史杭灌區:
現代化改造軟硬件多管齊下
隨著時間的推進,被稱為“新中國水利史上的奇跡”的淠史杭灌區也面臨全新的挑戰,如何建設“節水、生態、智慧、共享、魅力”的現代化淠史杭灌區成為新的課題。
2021年開始,淠史杭灌區邁入“十四五”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新征程。據安徽省淠史杭灌區管理總局基本建設處處長汪鶴林介紹,在“十四五”期間,灌區建設進入現代化改造階段,批復概算總投資22.98億元,共59個項目。截至目前已下達投資11.9億元,共實施了27個項目,余家河渡槽、九里溝渠下涵、聚星渡槽等一大批骨干建筑物通過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的實施得以更新改造,保障了渠道的輸水安全。
安徽省淠史杭灌區管理總局規劃計劃處處長賀亞斌告訴記者,淠史杭灌區“十四五”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所要實現的目標可以用十六個字來概括,即“設施完善、節水高效、管理科學、生態良好。”賀亞斌介紹,淠史杭灌區現代化改造在2024年已被列入國家水利氣象領域“兩重”建設標志性工程清單,這次改造以灌區水資源優化配置為核心,同步推進灌區灌排體系改造、農業水價改革、水農融合以及數字孿生灌區的提升改造。
從歷史中走來,淠史杭始終未歇;向未來奔去,淠史杭使命在肩。
未來,淠史杭將基本完成灌區分干渠以上骨干工程配套達標和30萬畝以上灌區現代化改造試點,建成淠史杭數字灌區,加快灌區水系聯通,在全省率先建成數字灌區,在全國率先推進現代化灌區改造試點,建設國內領先、國際知名的現代化灌區,為實現鄉村振興和生態文明建設做出更大貢獻。
大皖新聞記者 龔潤澤 孫召軍 攝影報道
編輯 張大為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