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2月22日,兩名“驢友”違規進入池州石臺縣牯牛降景區未開發區域迷路被困。事發后,當地曙光救援隊、轄區派出所、消防等部門十余人緊急出動施救,最終在23日凌晨2時左右成功救出被困人員。事后,各界對此類違規冒險游是否應實施有償救援的討論聲再起。大皖新聞記者注意到,其實早在2019年底,石臺縣即已出臺《石臺縣旅游有償救援實施辦法》,但“各種原因,這幾年一直未真正實施。”
事發:盲目探險,未開發區域成“險情高發地”
2月22日晚間20時許,池州市石臺縣曙光救援隊接110指揮中心轉來的求助電話:兩名驢友違規進入石臺牯牛降景區未開發區域迷路被困。接到求助后,石臺縣曙光救援隊、石臺縣公安局大演派出所、縣消防救援大隊等部門一行十余人緊急出動,在當地兩名村民向導帶領下迅速趕往現場營救。
救援人員給兩名被困人員送去防寒衣物和食物。
經過一番艱苦的跋涉與搜索,營救人員最終在2月23日凌晨1時55分找到了兩名被困驢友,并安全移交給當地公安部門。“兩人食物、防寒衣物等準備都不充分,我們找到他們時又冷又餓,狀態不太好,我們把攜帶的食物和保暖衣物給他們充饑保暖,等稍微好點后,才將他們安全護送下山。” 參與救援的石臺縣曙光救援隊成員李益仁介紹。
據介紹,這兩名被困人員本是想去牯牛降主峰看雪景,因牯牛降景區目前正在改造升級,大部分區域處于關閉狀態,被困人員便根據網上戶外博主發布的攻略從當地某條野路上山,不想山上雪大霧濃,兩人在山上迷了路,最后只得報警求救等待救援。所幸,經過救援人員全力搜索,他們最終被找到并被安全帶下山。
采訪中,大皖新聞記者獲悉,近年來,池州石臺縣以其“名山、秀水、富硒地、好空氣”的獨特魅力吸引了大江南北游客紛至沓來游山玩水,除了當地正常開發運營的風景區以外,一些“野”山“野”路也以其原始、未知、充滿挑戰的魅力,吸引著很多探險愛好者趨之若鶩,因違規戶外探險引發的救援案例不在少數。
時針往回撥,2024年9月8日,兩名外地游客擅闖石臺牯牛降未開發景區迷路,石臺縣曙光救援隊連夜進山搜尋,找到游客后平安護送下山。同年10月5日,牯牛降未開發區域有兩名游客迷路,曙光隊員經過10小時搜救,最終在牯牛降主峰海拔1727.6米處找到迷路游客……這些案例僅僅是半年內石臺一支救援隊參與的救援記錄。
現狀:救人為先,施救費用由救援隊自行負擔
查詢相關救援記錄發現,驢友遇險地段多為一些知名景區未開發區域,且大多會經達夜晚等時段。現場救援難度大,相關部門往往需要,調動大量人力、物力進行營救,而救援成本往往由政府部門、景區、民間救援力量自行承擔。動輒發生的違法違規戶外探險、穿越活動,折射出現實中違法成本亟待加碼、執法監管尚需持續發力。
大皖新聞記者注意到,池州市石臺縣林業局2024年曾專門對外發布過重點提醒:未經批準擅自進入牯牛降自然保護區進行旅游、實習、攝影、登山等活動,或者在自然保護區內不服從管理機構管理的單位和個人,依據《條例》規定,由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責令其改正,并可以根據不同情節處以1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罰款。
從現實來看,盡管有相關禁令和違法警告高懸,但每年仍不時會發生驢友違規進入未開放區域遇險事件;而每一次搜救背后,都有專業的搜救隊伍及醫療、后勤等人員的大量付出,有車輛、無人機、生命探測儀和交通、通信等多方面的費用支出,但面對險情,救援隊伍都是不計成本的投入。對此,石臺曙光救援隊隊長夏等高表示,此類救援成本高昂,甚至有救援人員為救人受傷,而這些救援成本都是由救援隊自己負擔。
“我們的宗旨就是盡最大可能地去幫助有需要幫助的人。不會因為救援成本去考慮救不救人,首先就是生命至上,即便當事人違規在先,他也是被我們石臺的美好風光吸引來的客人,決不能因為客人有困難了需要幫助,以此來和別人談錢,我們希望通過無私的幫助給家鄉塑造一個熱情好客的金招牌。” 夏等高表示,不過他也希望相關部門能進一步完善法律法規,加大執法力度,用剛性的法律去約束驢友的任性行為,有效遏制一些盲目探險的行為,一定程度上減少此類險情的發生。
破局:借鑒外地 擬探索有償救援落地路徑
公共救援并非沒有邊界,邊界以外的部分是否可以由政府追償?2017年6月,安徽省開始實施新修訂的《安徽省旅游條例》,嚴格規范旅游者在禁止通行區域的探險活動,違反規定并導致產生救援費用者,需自行承擔一定的救援費用,其中救援收費區的范圍明確為“禁止通行、沒有道路通行或者景區游覽路線以外的區域”。
記者采訪中獲悉,石臺縣曾經也出臺過相關規定。石臺縣文化和旅游局相關科室負責人告訴大皖新聞記者,早在2019年11月,石臺縣已出臺《石臺縣旅游有償救援實施辦法》,其中明確指出,旅游者擅自進入該縣未開發、未開放區域陷入困境或危險狀態,當地完成救援后,由旅游活動組織者及被救助人承擔相應救援費用的活動。
據介紹,此前出臺的《石臺縣旅游有償救援實施辦法》同時強調:有償救援應當遵循“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理念,堅持先救援后追償原則、有償救援與公共救援相結合原則、教育與警示相結合原則。該負責人坦言,“由于此前宣傳力度不夠,當地救援單位和屬地鄉鎮都不清楚這條法規,同時在追償方面程序不清,導致在具體實施上遇到困難,這幾年沒有真正得到落實。”
該負責人表示,遇到游客求助,第一時間肯定是救援,堅持生命至上,不可能在救援前把價格談好,只能在救援后由屬地政府來進行追償。該負責人介紹,此前他們召集了應急、消防救援、司法等相關部門和當地的救援單位會商對法規進行重新評估,并準備于近期前往施行有償救援制度已有7年的黃山風景名勝區學習考察相關經驗,推動“先救援后追償”制度實施,平衡生命救援與成本分擔,減少公共資源浪費。
提醒: 理性探險 不要輕信“野路”攻略受誤導
石臺縣曙光救援隊成員李益仁在石臺當地有著豐富的戶外探險經驗,工作之余常會組織戶外愛好者去徒步或自駕游,在他看來,從事戶外活動首先要對各種復雜的環境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每次出發前都要充分做好各種應急準備工作,對于前往的目的地要深度做攻略,沒有充分的把握,對線路不熟悉,必須要找當地向導帶路,且務必結伴而行,不能抱有任何僥幸心理。
李益仁還特別提醒戶外愛好者,不要盲目相信網上的“野”路攻略。“此前我們救援過一位驢友,他在攻略上看到走那條 ‘野’路只需要2個小時就可以穿越到目的地,所以很多物資并未帶齊全,實地去走才發現那條所謂的近道走了大半天都走不出去,還有些驢友被導航軟件誤導,越往前走離目的地越遠,甚至誤闖禁區,因此被困。”
采訪中一些探險愛好者受訪時一致提醒并強調,不論救援收費與否,都無法改變的一個事實是,一旦意外發生,驢友自身無疑是“最受傷”的一方,嚴重的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安全。“只有做好自己安全的第一責任人,量力而行、敬畏自然,才能減輕對自身和參與救援者安全的威脅,降低對社會公共資源的消耗。”
孟智超 大皖新聞記者 朱春友 (圖片由受訪者李益仁提供)
編輯 張大為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