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公布了六項“2024年中國考古新發現”,本次公布的六項考古新發現中,有安徽淮南武王墩一號墓考古發掘項目。2020年至今,持續5年多的發掘和研究,已確認武王墩大墓是經科學發掘的迄今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結構最復雜的楚國高等級大型
武王墩一號墓是一座大型“甲”字形豎穴土坑墓,墓壙開口近正方形,邊長約51米。在墓坑中部,長條形枋木壘砌成“亞”字形木槨室,中間為棺室,東西南北分列8個邊室。
2025年初,武王墩一號墓的發掘工作基本完成,共出土器物1萬余件。其中,禮容器主要埋藏于東室,尤其以東Ⅰ室保存最為完整,出土各類青銅容器154件,圍繞著青銅鼎,形成九鼎八簋八簠、七鼎六豆六敦、三件鑊鼎、三件箍口鼎的基礎鼎制組合。這些發現,與既往所知的楚墓截然不同,顯示出戰國晚期楚國王陵的獨特禮制。
武王墩考古發掘項目領隊 宮希成:過去在考古發現當中,最多的有七鼎六簋這種配置,這次發現的是最高等級的,配置數量最多。我們可以根據這些對照文獻記載上不是很清楚的使用方法,能夠對其有更清楚的了解。
絲竹類樂器數量多 可見明顯使用痕跡
樂器類文物也是武王墩一號墓的大宗,主要埋藏于北Ⅰ室、北Ⅱ室和西Ⅱ室,包括兩套23件銅編鐘,一套20件石編磬,不少于50件套的漆木瑟和至少5種類型的鼓,不少于10件套的竽。這些禮樂器均為實用器,發音構件完備,部分器物可見明顯的使用痕跡。
武王墩考古發掘項目領隊 宮希成:一個是數量比較多,第二是種類也比較多。跟過去的發現相比,絲竹類的樂器明顯數量比較多。到底是當時禮樂制度上的變化,還是時代特征上的變化,將來會做深入的研究和闡釋。
另外,武王墩一號墓出土的漆木耳杯,多數底部帶有刻銘,內容為物勒工名,采用秦國昭襄王紀年,體現出戰國末期,秦楚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而出土的數百片占卜甲骨,為首次發現。
墓葬。武王墩大墓的發掘,有助于揭開戰國末期楚國東遷后的歷史文化新面貌。(央視新聞)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