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走進位于淮南的淮河能源顧橋礦110KV變電所,一臺紅外測溫儀正實時監控主變壓器的運行狀態。這里是礦井供電的"心臟",也是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程晨的"主戰場"。
從"技術小白"到"技能冠軍"
1989年出生的程晨,是淮河能源控股集團顧橋礦供電一隊的高級技師。2012年從技校畢業后,他通過招工考試成為井下電氣維修工。初入職場的程晨,面對的是錯綜復雜的設備圖紙和井下高溫高濕的惡劣環境,這讓他一時有些手足無措。他坦言:"那時候,看著那些圖紙,急得滿頭大汗也無從下手。"一次,在處理10KV高壓設備故障時,由于經驗不足,他險些延誤了搶修工作,最終還是靠班長的及時解圍才完成任務。這次經歷猶如一記重錘,狠狠地敲醒了程晨,他在心底暗暗發誓:"必須啃下技術硬骨頭!"
井下維修工作容不得半點閃失,設備一旦停電,就可能引發重大事故。為了提升自己的維修效率和技術水平,程晨白天跟著老師傅學實操,晚上抱著設備說明書"啃"電路圖。他隨身攜帶的筆記本密密麻麻記錄著上千條故障現象和處理思路。"處理問題必須冷靜,不能舊故障沒解決又添新問題。"程晨說。程晨深知其中的重要性,每一次維修,他都全神貫注,力求做到萬無一失。
2015年,對于程晨來說,是職業生涯中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技能大師龐士寶偶然間注意到了這個勤奮努力、充滿潛力的年輕人,建議他轉戰地面110KV變電所,全面學習礦井供電系統。這一建議在當時引發了不少質疑,因為去地面110KV變電所意味著工資減半、工作量翻倍。但程晨沒有絲毫猶豫,他堅定地選擇了迎接挑戰:"井下維修是‘點’,地面系統是‘面’,只有摸透全局才能游刃有余。"他深知,這是一個難得的提升自己的機會,不能輕易錯過。
為理清變電所幾萬個端子,他連續3個月泡在集控室;為提升技能競賽成績,他每天學習十多個小時……2019年,他一舉斬獲安徽省電工職業技能競賽冠軍。
"毫無保留,才能青出于藍"
近年來,程晨主導完成高防開關雙電源自動切換設計,推廣后大幅提升礦區供電可靠性;積極參與智慧礦山建設并且深入井下,服務一線,解決各類設備故障100多起;為驅動煤礦企業電氣改造創新,在生產實踐中他總結了各類創新成果及"五小"成果50多項,其中14項獲得國家專利,累計為礦井節約成本上百萬元。
作為省級技能大師工作室領辦人,程晨始終牢記自己的責任和使命。他常說:"我老師龐士寶毫無保留地教我,我也要對徒弟傾囊相授。徒弟越能干,團隊才越高效嘛。"他對待徒弟就像對待自己的親人一樣,耐心指導,悉心關懷。他回憶,一次深夜設備故障,徒弟僅憑他的遠程指導便成功完成了搶修,"那一刻比自己獲獎還欣慰。"如今,他帶出的50余名徒弟中,多人已成為技術骨干,并在各級競賽中摘金奪銀。"自己解決好問題不算啥,自己帶的徒弟能獨當一面,才是最好的‘勛章’。"他自豪地說。
"榮譽是起點,學習永不止步"
從全國煤炭行業青年崗位能手到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程晨始終保持著"歸零"心態。"設備更新換代快,不學習就會被淘汰。"他常對標電網行業先進技術,探索如何將智能化引入煤礦安全。"這些機器就像我的家人,我要想辦法讓它們越來越好嘛。"程晨笑著說道,話語中充滿了對工作的熱愛和執著。
榮譽墻上,"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安徽省技術能手"等證書熠熠生輝,程晨卻總說:"榮譽屬于過去,解決下一個故障才是真本事。"他深知,設備更新換代的速度越來越快,如果不持續學習,就會被時代淘汰。于是他常常對標電網行業先進技術,積極探索如何將智能化引入煤礦安全領域,為煤礦行業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這些機器就像我的家人,我要想辦法讓它們越來越好嘛。"程晨笑著說道,話語中充滿了對工作的熱愛和執著。
程晨也常對徒弟說:"只要肯鉆研,普通工人也能站上國家級領獎臺。"在他看來,工匠精神不僅是技術的傳承,更是一種責任的接力。他就像他的恩師龐士寶一樣,用自己的雙手,在礦井深處架起了一座匠心傳承的橋梁,引領著更多的年輕人在技術的道路上不斷前行,為煤礦行業的發展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大皖新聞記者 徐琪琪 實習生 顧希文
編輯 許大鵬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