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總量邁上5萬億臺階。”這幾天,安徽2024年GDP數據在很多安徽人的朋友圈刷屏。
“具體的GDP數據是多少?”“哪些因素拉動了經濟總量增長?”“安徽的增長后勁怎么樣?”圍繞大家關心的問題,1月24日下午,安徽省政府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通報了2024年全省經濟運行情況,既是對GDP數據的“官宣”,也是對具體數據的專業解讀。
2024年各地陸續發布的生產總值數據,與其它年份一個很大不同點在于,這次發布的數據是經過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調整后的數據。所以,各省市數據公布后的排名和位次受到更廣泛的關注。
即便如此,安徽還是穩住了在全國的位次,并且安徽2024年的生產總值增速在長三角地區與江蘇并列第一、在中部地區與湖北并列第一,安徽的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在全國工業大省位列第一。
值得一提的是,安徽在官宣2024年的經濟數據的同時,明確提到“三個往前趕”:推動經濟總量在全國往前趕、經濟增速在長三角往前趕、省轄市經濟總量在全國往前趕。
一定程度上,這足以回應各方期待:作為一個發展熱度受到廣泛關注的省份,使勁“往前趕”,就是要努力做最好的自己,建構一方近悅遠來、持續迸發生機活力的發展熱土。
作者|王弘毅
編輯|許昊杰
題圖|范柏文
逐季向好
“2024年全省地區生產總值50625億元,增長5.8%。”1月24日下午,安徽省統計局“官宣”大家頗為關注的GDP數據。
從三大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3566億元,增長3.2%;第二產業增加值19607億元,增長7.4%;第三產業增加值27452億元,增長4.9%。
怎么看待這些數字和這份“經濟答卷”?
“實力增、動力強、活力足、潛力大。”安徽省統計局副局長陶宗華用12個字評價安徽2024年經濟運行的特點。
從實力角度看,在外部壓力增大、內部困難增多的復雜嚴峻形勢下,安徽加力落實一攬子增量政策和存量政策,經濟增速由一季度的5.2%逐季回升到全年的5.8%,比全國水平高0.8個點,走出了一條堅韌向上的“爬坡曲線”,經濟總量躍上5萬億元臺階、人均GDP突破8萬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超4000億元,經濟發展實力不斷增強。
從動力層面看,安徽堅持不懈抓新興產業培育,新興產業集聚地建設迸發新動能。全年規模以上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增長10.5%,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由上年的42.9%提高到43.6%。汽車、電子信息等優勢產業地位持續加固,全年合計為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貢獻超50%。
從活力方面看,近年來,安徽累計推出800多項營商環境提升舉措,推進減負惠企政策落地,持續激發中小企業、民營企業發展活力。全年規模以上小微和民營企業工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1.1%和11.6%;民間制造業投資增長11.7%。
最后看潛力和后勁,2024年全年新開工10億元以上制造業投資項目248個,比上年增加36個,制造業投資增長13.3%、連續48個月保持兩位數增長。
更值得關注的是投資,雖然固定資產投資增長4.7%,看起來增幅不高,但是扣除房地產開發投資,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1.2%,這實屬不易。
即使是下降的房地產開發投資,受一攬子政策的拉動,降幅已連續5個月收窄。
向“新”力
向“新”力強,是2024年經濟運行的又一顯著特征,最明顯的就是安徽的新質生產力動能更加強勁。
為什么這么說呢?首先看的就是科技創新。2024年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有望在2023年2.69%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預計繼續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全年新增高新技術企業3500家、總數達2.3萬家,新增科技型中小企業7533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13家,總數均居全國第一方陣。
另外,80%以上的省科技攻堅項目和80%以上的研發投入均來自企業,這說明企業的創新主體作用進一步凸顯。
再看產業層面,以新能源汽車、電子信息等為代表的新興產業蓬勃發展,全年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22.3%,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提高2.1個百分點。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帶動了新產品供給的快速提升,集成電路、工業機器人產量分別增長47.4%和81.4%。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深度融合,規上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營業收入增長12%以上。
另外,數字經濟建設賦能數字產業化與產業數字化,為新質生產力培育提供土壤和載體。2024年,安徽全年規模以上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營業收入1.2萬億元左右。工業互聯網平臺設備連接數突破千萬臺,工業云平臺應用率居全國第3,新增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數字化改造8943戶。
新技術繼續賦能綠色發展,清潔能源生產較快增長,節能降碳取得積極進展,經濟發展的綠色含量提升。
其中,高耗能產業占比下降,六大高耗能行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由上年的29.7%下降到26%。新能源發電占比提高,規模以上工業水電、風電、太陽能等清潔能源發電量占規模以上工業發電量比重由上年的9.2%提高到10.1%;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降低3.9%。
民生紅利
很多人會問:宏觀經濟數據怎么反映到老百姓的微觀感受上呢?換句話說,老百姓得到哪些切身的實惠?
先以糧食生產為例,俗話說“民以食為天”,端穩飯碗對于保障民生來說至關重要。2024年,全年全省糧食播種面積1.1億畝,單產每畝379.8公斤,總產量836.9億斤,與2023年相比,播種面積、總產、單產實現了“三增”。
“2024年全省糧食總產量836.9億斤,比上年增加6.7億斤,增長0.81%,總產量居全國第5位,糧食總產量再創歷史新高,連續8年穩定在800億斤以上。其中,小麥和稻谷分別比上年增加3.7億斤和4.2億斤,助力江淮糧倉穩步擴容。”國家統計局安徽省調查總隊總統計師童曉莉介紹說。
“米袋子”“菜籃子”價格也相對穩定,物資供應豐富,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溫和上漲0.5%。去年以來,安徽還在670多家商超門店6次啟動“惠民菜籃子”,共運行68天,累計銷售蔬菜、肉類等民生商品5.5萬噸,讓利8938萬元。
經濟發展的躍升帶來的民生紅利,還表現在基礎設施建設和民生實事上。
比如,安徽高速公路實現“縣城通”,群眾開車可以少跑遠路;再比如民生實事,2024年,安徽投入567億元辦民生實事,開發政策性崗位21.1萬個,“三公里”就業圈實現社區全覆蓋;9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全部開診,群眾家門口就能享受大城市專家的醫療服務。
2024年,安徽新增405萬皖北群眾喝上引調水,計劃到2025年底,皖北6市28縣(市、區)都將完成飲用水源從地下水向地表水的置換,皖北群眾一舉告別千百年來“水咸水苦”的歷史。
總的來看,2024年全省經濟運行平穩向上、穩中有進、進中提質,積極因素不斷累積增多,成績來之不易。但也要看到,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加深,市場需求不足等困難和問題依然存在。
陶宗華表示,下一步,要按照“三個往前趕”要求,發揮多重國家發展戰略疊加優勢,牢牢把握“兩新”“兩重”政策加力擴圍的重大機遇,拓展投資和消費需求空間,加快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轉型升級,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努力把各方面積極因素轉化為發展實績,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
(據江淮觀察微信公眾號)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