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1月16日,壽縣二十四節氣館經過近一年的緊張建設和布展,在蛇年春節來臨之際正式開館。大皖新聞記者前往探訪,看到該館深度挖掘二十四節氣不同維度的文化內涵,以數字科技與沉浸式交互的現代化手段,讓古老的非遺煥發時代的活力,成為壽縣又一處文旅新地標。
2000多年前,西漢淮南王劉安偕同門客在八公山上編撰的鴻篇巨著《淮南子》,首次完整科學地記載了二十四節氣,壽縣也因此成為世界非遺“二十四節氣”的發祥地。作為中國傳統農耕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二十四節氣承載了中國古人對自然界節律的深切感知與尊重,體現了中國民族非凡的智慧和偉大的創造力。
“近年來,壽縣搶抓機遇、主動作為,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加快推進文旅融合發展,成功創建中國‘文學之鄉’,楚文化博物館升格為全省首個縣級國家一級館,節假日期間過夜游客數增長190%,獲評全國縣域旅游經濟發展典型案例。”壽縣縣長孫奇志在開館儀式上介紹,二十四節氣館的建設,是壽縣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建設高品質旅游強縣的重要舉措,也是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推進文旅融合發展的重要平臺。
大皖新聞記者看到,壽縣二十四節氣館利用壽縣博物館原址打造,有“觀時知序”“依時而耕”“循時矩行”“與時共生”四大板塊,展館以科技和藝術之力為二十四節氣這一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提供了“中國智慧與中國力量”,是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為古城文旅賦能的新嘗試。二十四節氣館以“起源覺知、探尋感知、延續相知”為脈絡,設有歷史文化科普展示廳、沉浸式劇場、飛行影院等。館內通過巨幕光影、CG特效和AI技術,呈現節氣節俗與物候變化的沉浸式體驗。
大皖新聞記者探訪一圈后發現,二十四節氣館里有不少亮點,其中,序廳以裸眼3D大屏展現詩意節氣,引領游客初識節氣的文化魅力;飛行影院則帶領觀眾穿越中國大江南北的節氣景象,并回溯壽州三千年歷史,感受鳳凰誕生、安豐塘治水、淝水之戰等壯麗篇章。另外,館內還打造了立春戴春花、清明蕩秋千、五月五賽龍舟、處暑放燈、秋分祭月、冬至數九消寒等節氣民俗場景,以數字互動形式寓教于樂,讓觀眾全方位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與創新活力。未來,二十四節氣館必將成為壽縣的文化名片,為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增添新的光彩。
大皖新聞記者 張安浩 攝影報道
編輯 張思平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