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元新聞微信號報道,近期,經省政府同意,安徽省發展改革委通報2022年度全省省級以上開發區綜合考核評價結果,省級以上開發區的“年度大考”正式“放榜”。
2017年開始,安徽開始對省級以上開發區進行綜合考核評價,評價結果反映開發區前一年各方面綜合表現,被認為是省級以上開發區“最重要的年度考核”。
2022年度全省省級以上開發區綜合考核評價結果公示以來,在全省各開發區引發“震動”。在這次考核中,前30強的排名出現“洗牌”,考核評價辦法“推倒重來式”的修訂也引發廣泛關注。站在全省開發區轉型升級創新發展的層面,考核評價辦法可能沒法讓所有人都滿意,但改變是第一步。
兩強讓位
“全省第6名,這是我們成績最好的一次。”考核結果出來后, 安徽當涂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占永松說。
安徽當涂經濟開發區創建于2002年,2006年升格為省級開發區,2017年進入國家級開發區培育期。算上2022年度,當涂經開區連續6年在省級以上開發區綜合考評中位列前三十強, 2020、2021年均位列14名。
而今年,當涂經濟開發區前進至前十名。與眾多國家級開發區“同場競技”,能取得這樣的成績,占永松表示,開發區上下都很高興,“很滿意”。
當涂經濟開發區創新創業中心園區環境
安徽懷寧經濟開發區則在此次考核中排名第15名,這是該開發區歷史上首次進入前30。
安徽懷寧經濟開發區管委會企業服務部負責人告訴元新聞記者:“開發區上下都感到備受鼓舞。”在此之前,懷寧經開區2020年考核成績排在第33名,2021年則在70名開外。
幾家歡喜幾家愁。
在2022年度安徽省省級以上開發區綜合考核擬通報對象公示后,很快在眾多開發區引發熱議,主要原因是排名變化大。不少開發區工作人員都表示:“幾乎是重新洗牌” 。
元新聞記者從安徽省發展改革委了解到,2022年度安徽省省級以上開發區綜合考核評價前30名開發區位次變化較大。亳蕪現代產業園、江北集中區、懷寧經開區、懷遠經開區、和縣經開區等5個開發區有史以來首度躋身前30名;
而長豐經開區、安慶高新區、阜合現代產業園、黃山高新區、舒城經開區等5個開發區則是三年以來首度躋身前30名。
其中,長豐經開區、蕪湖高新區、肥西經開區、來安經開區、安慶高新區、肥東經開區、亳蕪現代產業園、江北集中區、懷寧經開區、獅子山高新區、無為經開區、桐城經開區等12個開發區在2020-2022年三年排位上連續攀升。
新站高新區、慈湖高新區、寧國經開區、滁州經開區、全椒經開區、馬鞍山經開區、鳩江經開區等7個連續兩年名列前30的開發區因“未完成主要目標”而跌出前30名。
最令人吃驚的是,由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合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長期壟斷“狀元”“榜眼”位置的“兩強”格局被首次打破。
安徽長豐(雙鳳)經濟開發區躍升至第一名,蕪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升至第2名。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安徽肥西經濟開發區、蕪湖經濟技術開發區、安徽當涂經濟開發區、合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合肥蜀山經濟技術開發區、安徽來安經濟開發區、安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位列第3名至第10名。
2022年度安徽省開發區綜合考核評價排名(制圖:周繼龍)
最大“勝負手”
開發區是地方經濟發展的“領頭雁”“排頭兵”“先行者”。安徽省級以上開發區經歷多次優化整合,目前全省國家級、省級開發區共126家。
“此次考核排名變化較大,我們也進行了調研,對原因進行了深入分析。”安徽省發改委地區處相關負責人介紹。
影響開發區“提分”因素很多。其中,最大的勝負手是大項目落地拉動。
2022年,長豐經開區、安慶高新區、肥東經開區分別因比亞迪汽車、集泰新材料、協鑫能源等大項目落地,拉動了固定資產投資、經營(銷售)收入等主要指標明顯提升。
廬江經開區首個百億級產值企業國軒科宏年產10萬噸正極材料項目順利投產,規上工業總產值首次突破百億元,達到192億元,同比增長156%,也拉動了指標提升。
與此同時,招商引資延鏈、補鏈,形成產業集群的效果也在排名中體現的非常顯著。獅子山高新區在引入至信搏遠等細分產業鏈“鏈主型”項目的基礎上,成功撬動一批“鏈群”項目簽約落地,簽約億元以上產業類項目50個。
廬陽經開區以“總部+基地”模式,志邦家居等行業龍頭企業提高了區域稅收貢獻率。
此外,2022年度,多個開發區“調區”“擴區”,發展空間及主導產業的變動也對開發區的發展產生了有效帶動。
懷寧經開區迪米新材料
懷寧經開區、舒城經開區2022年初完成調區及主導產業變更,懷寧經開區當年新納規30家工業企業,舒城經開區當年新引進億元以上項目25個、新納規企業25家。
一部分開發區原有基數小、任務相對不高,一些大開發區2022年度與合作地塊嚴格執行了5:5分成協議等也影響部分開發區名次上升。
另一方面,降幅較大的開發區則各有各的難處。
一些過去成績很不錯的開發區2022年度因為產業發展受限影響了“成績”。例如,新站高新區2022年因國際顯示面板產業價格下浮,導致主要經濟指標下降,其中全區經營(銷售)收入等指標未完成目標任務。
一些開發區因為對外開放層次低導致排名下降。元新聞記者了解到,安徽有3個開發區實際利用外資為0,該項不得分,僅這一項就造成了15-20名的名次下滑。
引入項目把關不嚴,開發區創新驅動能力不強也是一些開發區成績不佳的原因。
元新聞記者還了解到,2022年安徽有兩家省級開發區引入了部分不符合主導產業方向的項目入園或納入統計,造成主導產業集聚度指標不升反大幅下降,同時造成碳排、能耗指標不降反升。另外兩家省級開發區因凈增高企個數或當年吸納技術成交額等指標大幅下降,造成25-30位左右的名次下滑。
還有一些過去成績不錯的開發區,因為預期較好,給自己立的flag較高,最終部分指標實際完成情況與預期存在差異,也導致了名次下滑。
游戲規則已變
除去上述主觀原因,客觀上最大的變化是:安徽開發區的“考綱”變了。
2023年,《安徽省省級以上開發區綜合考核評價暫行辦法》再次進行了修訂,在指標體系、評分方法等方面變化較大,被認為直接影響了2022年度綜合考核評價排名。
實際上,近年來安徽不斷深化開發區管理制度改革, 2017年以來,省級以上開發區綜合考核評價辦法曾多次修訂。
“這次考核評價暫行辦法的修訂,可以說是推倒重來式的。”安徽省發改委地區處相關負責人告訴元新聞記者。
據悉,修訂后的考核評價辦法確立了爭先激勵、重點突出、分類對標三大原則,綜合考核評價指標體系圍繞推動改革和創新發展,設定6個一類指標,分別體現開發區發展實效、產出效益、創新驅動、開放共享、綠色發展和工作創新方面的綜合表現;26項二類指標中8項為加分項。
考核體系還設置減分項指標,重點體現發展的底線和紅線要求。減分項主要涉及生態環境保護和安全生產。其中,存在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反饋問題、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警示片披露問題以及國家生態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掛牌督辦未完成整改且超過整改時限的,每1個扣0.5分。
相比老版本,新修訂的開發區《安徽省省級以上開發區綜合考核評價暫行辦法》對考核指標體系進行大幅度刪減,剔除與開發區提質擴量增效聯系不緊密的指標,尤其是除重大安全生產和環保責任事故外,嚴控“一票否決”事項,體現了為基層減負。
與老版本相比,最大的變化可能體現在評分方法上。
“老辦法”的可量化指標用當年絕對數和增幅計算分值。因此,大開發區的絕對數更大,更占優勢。
“新辦法”可量化指標則是對達到年度發展目標指標賦予基本分,超出部分折算為爭先分。基本分、爭先分權重按6:4確定,定性指標按完成情況打分。可量化指標得分相加,再與加減項分數合成為開發區最終得分。
過去開發區綜合考核中,“尖子生”名單尤其是狀元”“榜眼”長期被大開發區壟斷,而且與其他開發區的排名常常會有10分以上的“斷檔”。
“有些體量小的開發區增速可能都達到40%、50%了,但是絕對數比不過大開發區,還是排不進前列。怎么努力都上不去,可能就會泄氣,想‘躺平’。”省發改委地區處相關負責人表示。
這種嶄新的評分方法也決定了,進步快的學生比“尖子生”更吃香——新評分方式更強調“自己跟自己比”。
“只要發展得好,每個開發區都可能得第一。”
“對于一些小開發區來說,起到了激勵作用,有一個‘跳起來摘桃子’的目標,只要努力也能進前30。”
“小塊頭”來勁了
作為“年度大考”,省級以上開發區綜合考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某省級開發區工作人員李影(化名)告訴元新聞記者,綜合考核對于開發區來說算是“最高級別的考核”。“各級領導都非常看重,排名不僅體現過去一年的工作成績,甚至還影響人員的工資獎金、年終績效。”
新修訂的《安徽省省級以上開發區綜合考核評價暫行辦法》中明確,公示結束后,安徽省發展改革委將會同省統計局將開發區綜合考核評價評分及公示情況按程序報省政府審定,“根據當年綜合考核評價結果,對綜合考核評價中排名居前30位的開發區,予以通報,并在體制機制、要素資源、環境容量、擴區升級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而對于成績不佳的開發區來說,考核意味著鞭策。綜合考核處于后5位的開發區以及因“一票否決”被取消評價資格的開發區,主要負責人則將面臨約談,并予以通報和限期整改。連續2年考核居后5位的,3年內不予擴區、調區、移區;連續3年考核居后5位的省級開發區,予以摘牌撤銷或整合。
2017年以來的歷年考核中,安徽已有開發區連續兩年考核居后5位,但連續3年“墊底”的省級開發區尚未出現。
元新聞記者了解到,2022年綜合考核評價結果公示對開發區下一步發展的影響已經顯現。
由2020年的53名、2021年的38名,躍升至2022年的第一名,長豐(雙鳳)經開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甄紅艷告訴元新聞記者,這個結果“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全省省級以上開發區綜合考核評價工作,是雙鳳經開區最重要的考核工作之一,居全區重點工作之首。” 甄紅艷介紹。2022年度的考核中,經開區在發展實效、創新驅動、開發共享等方面優勢突出,稅收收入、固定資產投資、主導產業集聚度等指標總量與增速都處于全省領先水平,質量效益方面進步也非常明顯。“尤其是畝均規上工業稅收、畝均工業投資、畝均工業經營收入等指標較上年大幅增長。”
甄紅艷表示,在全省開發區綜合考核中取得第一名提升了長豐(雙鳳)經開區的知名度,為雙招雙引工作,尤其是重大項目、高層次人才落地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撐、更強勁的動能。
“未來的工作將以考評體系為導向,緊盯體系變化,全力推進園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甄紅艷說。
下一步長豐(雙鳳)經開區將進一步提升園區承載力,提升園區環境和綜合服務配套,開展低效用地整治,匹配導入優質項目。同時,持續擴大開放合作,推進社會管理體制改革。
長豐(雙鳳)經開區(來源:雙鳳發布)
“過去因為體量小等原因,懷寧經開區排名成績一直進不了前30。”“干了很多工作,排名上體現不出來。”安徽懷寧經濟開發區管委會企業服務部一位負責人認為,考核評價辦法修訂以后,2022年度的成績是對懷寧經開區當年各項工作的全面檢驗,“結果令人驚喜。”
之所以拿到好成績,她認為,主要是2022年園區發展有亮點、有成效。她介紹,懷寧經開區同時成立了3個駐外招商專班,圍繞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個重點區域開展駐點招商,2022年,園區共引進36個項目落地,協議總投資165.85億元。
另外,懷寧經開區2022年在安慶市率先完成調區及變更主導產業,極大提升了土地集約利用效率,為投資50億元的碳一鋰電、投資20億元的思明汽車產業園、投資20億元的鑫華通智能產業園等重點項目落地提供土地要素保障。
“方向清楚了,下一步的工作目標就更明確了。”這位負責人告訴元新聞記者,2022年度的考核結果出來以后,很多規模相對小一點的開發區都感覺看到了希望,“大家都在發力,競爭激烈,壓力更大了。”
“對于懷寧經開區來說,下一步還是抓增量,提高產值和稅收。同時,2022年考核的一些短板例如非公黨建、新增上市企業數量等,也要補上來。” 該負責人說。
安徽當涂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占永松則告訴元新聞記者,2022年度的考核能夠取得好成績,工業發力作用非常大。“2022年,當涂經濟開發區核心區制造業增加值增長35%,戰新產值增長49.5%,高新產值增長41.9%,技改投資增長46.9%。”
當涂創新港科技孵化器
他認為,新的考核評價辦法對總量和增幅都有要求,所有的指標都圍繞高質量發展,導向很清晰。“2022年的成績出來以后,大開發區感受到了壓力,小開發區也看到了希望。2023年感覺大家都在發力,我們壓力也很大。”
目前當涂經開區入駐企業超千家,規上工業企業三百余家,高新技術企業突破百家,已獲批省級智能家電縣域特色產業集群(基地),省級智能家電微型產業集聚區,國家火炬生物醫藥特色產業基地。
占永松介紹,對標新的考核評價體系,2023年當涂經開區狠抓招大引強、項目建設、企業培育和環境優化等重點工作。1-11月,新簽約騰志博汽車零部件、至美精密管件、庫迪咖啡等億元以上項目59個,新開工項目32個,開工率100%;竣工項目28個,竣工率121.7%。
“下一步,我們有更高目標。當涂經濟開發區要進一步拉高標桿,向國家級、‘千億級’開發區目標奮進。”
和百億以下說拜拜
開發區是高質量發展的主戰場。近年來安徽開發區規模持續提升,2022年全省開發區實現經營(銷售)收入6.12萬億元,經營(銷售)收入超1000億元園區達11家,較2021年增加2家。
全省新增13家上市企業,全部落戶于開發區。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在2022年度的綜合考核中“狀元”“榜眼”格局被首次打破,但合肥經開區、合肥高新區繼續保持全國國家級開發區前10強地位,分別位列同類第6位、第7位,較前一年進步4位、1位。
在各項改革中,開發區也是“排頭兵”。近年來,安徽“標準地”改革加快推進,畝均投入產出比大幅提升。2022年,全省開發區以“標準地”方式出讓土地 13.28萬畝,占產業用地出讓的80%以上。畝均規上工業稅收達到31.6萬元/畝,同口徑增長30%,畝均工業投資連續跨越40萬元、50萬元兩道大關,達65.7萬元/畝·年,增長28.8%;畝均工業經營(銷售)收入達662萬元/畝,增長44%。
快速發展的同時,安徽開發區發展仍存在短板和不足。省發改委地區處相關負責人介紹,我省開發區目前聚集能力仍顯不足,全省僅有合肥新站高新區等19家開發區主導產業集聚度超過50%。
部分開發區生態環境保護重視不夠,仍有25家開發區存在未完成整改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情況。
部分開發區對外開放和創新驅動水平較低。近四分之一的開發區外商投資為零,53家開發區當年吸納技術合同成交額低于1億元。部分開發區過于依賴單一產業。
“對標江浙滬,目前安徽還沒有萬億開發區。2025年,安徽的目標是消除百億以下開發區,目前壓力依然很大。”
開發區轉型升級創新發展依然在路上。2023年,安徽省發展改革委在充分吸納滬蘇浙成功實踐和安徽省開發區創新經驗的基礎上,制定了《關于深化開發區管理制度改革推動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目前正在待省委常委會議審議。
規范開發區管理,安徽省發改委編制印發了省級開發區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制指南,基本建立了“前期輔導—中期論證—后期評估”全流程服務機制,安徽省“十四五”開發區高質量發展規劃中期評估也已經啟動。
2023年,安徽省發改委組織開展省級經濟開發區畝均效益領跑者遴選工作,依據年度考核數據推薦和縣經開區等20家開發區為省級經濟開發區畝均效益領跑者(含培育期)。
作為高質量發展的“試驗田”,開發區也有“畢業季”。2023年,安徽建立開發區滾動開發機制,鼓勵已完成開發任務、工業或新型產業用地比例低、產城融合程度高的開發區向城市綜合功能區轉型,篩選確定肥西經開區、南譙經開區作為首批“畢業機制”試點單位。
“一個考核評價辦法不可能所有人都滿意。”安徽省發展改革委相關人士表示。在總結2022年度考核的基礎上,下一步還將對《安徽省省級以上開發區綜合考核評價暫行辦法》進一步優化。
撰稿丨元新聞記者 劉媛媛 通訊員 田皓潔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