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至25日,第一屆智能科學與技術論壇在合肥舉辦。
而前不久,中國智能機器人生態大會暨中國人工智能學會智能決策專委會成立大會同樣在合肥舉行。
人工智能領域的開創性論壇會議,為什么接連選在安徽合肥?
賽迪顧問發布《中國人工智能區域競爭力研究》顯示,安徽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評價2023年排名全國第6位,其中產業未來潛力、企業成長潛力分別居全國第1位、第2位。
而最能體現這種成長潛力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安徽在具身人工智能上的布局與突破。
具身智能被看作是人工智能的下一個浪潮。
在這一前沿性領域,中科大、安徽大學等安徽省最強科研力量相繼成立專門機構,聚合研發資源,產學研相結合推進科研與產業化同步突破。
在強化科研牽引和策源功能的同時,安徽在算力底座、制造支撐上也初步構建起適配性的體系化布局。
識變應變。人工智能下一個浪潮,安徽有備而來。
中科大安大先后“出手”
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離不開“人”,人才可以看做是串起這個鏈條最靈活的“線”。
11月25日,安徽大學成立省內首個智能學部。什么是智能學部?它的成立有什么樣的意義?
“‘學部’是超越學院層次的更高起點、更高標準、更高要求的一種開放式跨學科組織。”安徽大學校長孫長銀介紹,智能學部著眼人工智能科技和產業創新的緊迫需求,立足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基礎優勢,整合學校人工智能學院、電氣工程與自動化學院、互聯網學院等教學與科研機構學科屬性相近及具有交叉融合潛力的相關學科組成。
建設這樣一個學部,非一日之功。安徽大學在計算機科學特別是人工智能領域研究起步較早。
早在1958年12月,安大就自行設計制造了一臺拉普拉斯方程模擬計算機,并成功應用在磨子潭水庫大壩。
上世紀80年代,安大教授張玲與清華大學院士張鈸共同提出人工智能原創性理論“商空間理論”。
2020年底,安大對接安徽十大新興產業發展需求,調整組建人工智能學院。
有了學部,也就更能集中力量辦大事。孫長銀表示,學部的成立能更好的統籌智能學科領域的資源,構建學術共同體,為培養人才、科學研究提供強有力支撐,助力安徽“三地一區”建設和區域產業創新升級。
無獨有偶。今年6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成立人形機器人研究院,研究院的成立不僅是要在材料傳感、小腦(運動控制)以及大腦(具身智能)等方向爭取技術突破,還將通過與企業的合作,加快科研成果的產業化進程,推動人形機器人技術在實際場景中的應用和普及。
高校院所是匯聚人才的寶庫。兩所高校都在人工智能相關領域發力建設,以部、院集聚人才 ,加速產學研合作,讓科技成果更快走進現實場景。
適配性布局
英偉達創始人兼CEO黃仁勛曾在公開場合表示,人工智能的下一個浪潮是具身智能。
安大自主無人系統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曉也有類似的觀點,在她看來,具身智能是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到現階段,必然出現的一個趨勢。
“具身智能,強調機器人或者是機器通過跟物理環境的交互,在執行實際任務的過程中衍生出來新的行為智能。”王曉介紹,具身智能是和離身智能相對的概念,離身智能比較典型的代表是大模型。
簡單來說,具身智能就是給能理解、推理并與物理世界互動的AI“頭腦”,加上一個“身體”,而這個“身體”可以是各種形態,比如機械臂、汽車、人形機器人等。
在發展具身智能方面,安徽正在積淀優勢資源。
算力是人工智能的底座,今年9月,安徽智能算力超過1.4萬P,并建成國內首個支撐萬億參數大模型訓練的萬卡國產算力平臺“飛星一號”。大模型領域,訊飛星火4.0 Turbo在七大能力上全面超過GPT-4 Turbo,數學能力、代碼能力超過GPT-4o,綜合性能領跑全國,并已與人形機器人開展適配。
同時,安徽在機器人領域有著深厚的產業基礎,擁有以井松智能、賽摩雄鷹等系統集成企業為引領,埃夫特、欣奕華等整機企業為支撐的工業機器人產業體系。在服務機器人領域,有科大訊飛教育機器人、三聯護理機器人、賽為特種機器人等。
“智能學部成立的前夕,學校揭牌成立具身智能研究院,研究院是學部具體落實和運營的實體。”王曉告訴記者,研究院成立的一個重要目的是支撐人形機器人、無人駕駛車輛、無人機等設備的研發,讓它們能更好地應對復雜的物理環境,同時,也期望能在這個平臺提出一些創新性的技術理論。
“技術是向善的”
發展具身智能,能給人們帶來什么?
“近年來,隨著人工智能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它對國民經濟發展有著越來越重要的推動作用。”王曉介紹,具身智能在一些人類身體難以適應的工作場景中有著重要作用,比如礦山、深海探測、深空探測等。智能機器進入這類環境中,一方面可以做感知探測,另一方面可以挖掘新物質,反向支撐產業發展。此外,像低空經濟、未來工廠等智能化場景都需要具身智能的機器和設備做進一步支撐。
有了場景,人工智能才能更好的落地應用。在場景方面,安徽在全國率先啟動省級全域應用場景一體化大市場建設,會同地市和行業部門釋放場景機會近300項,訊飛曉醫、AI心理伙伴、“玄視”電力等垂域應用相繼落地,在教育、醫療、工業、科學研究等領域形成一批場景示范。
人形機器人是具身智能的典型代表之一,前不久,江淮前沿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先后發布了自主研發的人形機器人“啟江一號”和“啟江二號”。
在該中心公布的宣傳片中,工作人員向機器人發出指令。“小江,在一盤果籃中挑選熱量最低的水果、維生素C含量最高的水果送過來。”隨后,“啟江一號”靈巧地抓取物品,順利地完成了任務。
未來,這種人形機器人可以服務于工業生產和養老服務場景,相當于有了一個“機器工人”和“機器家政保姆”。
可以想象,那些曾經只在科幻作品中出現的機器人,正在陸續叩開現實世界的大門。
“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們的生活有著日新月異的變化。技術是向善的,它的出現讓人們生活更加高效、便捷。”王曉說。
不過,在他看來,越是對技術持樂觀態度的時候,越要保持警惕,防范可能存在的潛在風險。
沒有任何一場一勞永逸的進步。甚至有時候,進步與挑戰會螺旋上升,具身人工智能自然也是這樣。
但這并不足以阻止人們擁抱變革、投身變革。(江淮觀察)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