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近日,中國公共安全大會在合肥舉辦,掀起公眾對城市公共安全的關注。據悉,2021年7月起,安徽啟動實施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建設。截至目前,工程建設進展如何?在維護城市安全方面起到哪些作用?11月18日,大皖新聞記者采訪了安徽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
城市地下管網事故發生率下降60%
自2021年7月起,安徽啟動實施城市生命線安全一期工程建設,系統開展城市生命線安全評估。截至目前,已匯集14.4萬公里各類地下管網、945平方公里地上建構筑物信息,建成立體化的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數據“底座”,制定實施一批工程建設和設施運維標準規范。建成以省智慧監管平臺、16個地級市安全監測中心聯動的“1+16”監測運行體系,布設16.3萬套傳感設備,監測覆蓋16個地級市城區燃氣、供水、排水防澇等領域地下管網2.9萬公里、橋梁325座。
圖為安徽省城市生命線工程智慧監管平臺。
2024年6月25日,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監測發現淮北市淮海東路朝陽醫院對面2個電信井、1個給水井10分鐘內陸續出現可燃氣體濃度報警,窖井密閉空間最高濃度分別達到20.20%VOL、20.00%VOL、17.48%VOL。通過對監測點位地上周邊防護目標分析,該監測點位周邊300米范圍內存在生產場所多達上百個,如果發生燃爆事故,可能會引起較大的人員傷亡和社會影響,立即聯動縣市住建部門、燃氣公司、社區協同處置,將漏氣管網兩端閥門關閉,并進行放散處置,險情得到控制。2024年主汛期,累計發布雨前預測預警29次,監測預測相關城市城區積水內澇點位401處,有力支撐了城市排水防澇雨前預警和雨中聯動處置。
自城市生命線安全一期工程建成運行以來,安徽累計發布并處置三級以上預警1931起,其中成功預警燃氣管網泄漏690起,供水管網泄漏449起,重車超載橋梁結構異常97起,城市內澇695起。
初步統計,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建成運行以來,城市地下管網事故發生率下降60%、風險排查效率提高70%。
全省16個市均啟動二期項目實施
安徽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相關負責人介紹,當前安徽正全面推進城市生命線安全二期工程建設,在完善一期工程的基礎上,依托省、市生命線安全運行監測平臺,進一步完善省、市、縣三級城市生命線安全監測一張網。將應用場景拓展到燃氣用戶終端、瓶裝液化氣、水環境治理,以及消防、電梯、城市照明等重點領域,并逐步向縣(市)延伸,計劃至2025年底前全面建成,實現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全覆蓋,構建上下貫通、運行高效的城市安全防控體系。
目前,全省16個市均啟動二期項目實施,在二期工程建設中,聚焦城鎮燃氣安全監測重點。按照“管用、管住、管好”的要求,持續深入推進燃氣安全監管智能化建設,全省統建瓶裝液化氣全流程綜合監管平臺,并推廣各市主管部門及瓶裝液化氣企業統一使用,實現“氣源可查、氣瓶可追、全程可管、責任可究、風險可控”。
截至目前,全省現有421家瓶裝液化氣企業全部接入上線,匯集供應站1617座,灌裝站476座,運輸車4007輛,從業人員1.2萬人、氣瓶1465萬只等基礎數據。自6月份上線運行以來,通過平臺完成安全檢查200萬余次,及時發現和查處了一批使用氣液雙相瓶、充裝口袋碼及超期未檢氣瓶、未落實隨瓶安檢等違規行為,隱患整改率提高約40%,全省瓶裝液化氣全流程監管成效逐漸顯現。管道燃氣及相鄰空間累計布設智慧監測傳感設備12.2萬套,燃氣用戶終端安裝燃氣報警器11.68萬臺,為及時監測預警處置燃氣安全隱患發揮了重要作用。
同時,積極開展施工破壞燃氣管道監測預警技術攻關和試點應用,依托各市城市生命線安全運行監測系統聯通工改系統,探索管網第三方施工安全監測能力建設。基于智能燃氣表進行技術攻關,集成燃氣流量監測分析,實現燃氣濃度探測報警和燃氣泄漏遠程切斷等功能。
全省各類預警事件響應時間平均為7分鐘
“我們正在構建‘1+16+N’省市縣三級協同的城市生命線安全監測運行體系。”安徽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相關負責人介紹,“1”即省級城市生命線安全智慧監管平臺,同步部署在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和清華合肥院,強化監督管理、技術服務、決策支持、考核評價等主要功能,在全國率先建成省級城市生命線安全運行大數據中心。“16”即16個市級城市生命線安全監測中心,負責運行市本級城市生命線安全監測網,承擔監測值守、分析研判、輔助決策等專業技術支持,形成市政府領導、安委辦牽頭、多部門聯合、統一監測服務的運行機制。“N”即縣級生命線安全工程監測網,同步接入相關行業企業的感知監測系統,實現與省級、市級互聯互通、數據共享。
監測預警信息發出后,由行業主管部門、權屬責任單位牽頭風險處置,相關部門協同配合,形成“前端感知—專業研判—預警溯源—協同處置”新型風險防范體系。截至目前,各類預警事件響應時間平均為7分鐘、處置時間60分鐘。
為構建城市安全科技創新體系,安徽省不斷加強科研平臺建設。作為城市生命線安全建設平臺,安徽省、合肥市、清華大學三方共建的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簡稱“清華合肥院”)已經建成等比例、全尺寸綜合埋地管線實驗平臺以及多結構類型橋梁安全監測與診斷實驗平臺,形成較為完善的巨災科學中心科研平臺體系,獲批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應用創新重點實驗室、地質災害智能監測與風險預警工程技術創新中心、災害環境人員安全安徽省重點實驗室,推動實現城市安全從理論到技術的跨越。
圖為巨災科學中心(一期)全景圖。
截至目前,安徽基本實現了城市安全風險的早發現、早預警、早處置,推動城市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預防轉型。
大皖新聞記者 徐琪琪
編輯 許正文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