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沿河林立的高樓、濱水而建的公園、貫穿東西的“城市綠肺”……這樣的場景,是你印象中的蚌埠嗎?放在幾年前,蚌埠人自己都是不敢想的。但現在,這些都是蚌埠淮河兩岸的真實一面。
11月8日,大皖新聞記者跟隨2024年“高質量發展調研行”安徽主題采訪活動采訪團走進蚌埠市,龍子湖東岸71歲的市民齊女士正和老年朋友們排練葫蘆絲曲目,不遠處,沿岸打造的網紅景觀、景點吸引市民駐足觀賞。記者獲悉,2022年初,蚌埠市正式啟動“靚淮河”工程,從“治淮”到“靚淮”,水清岸綠的淮河成為市民親水休閑的“城市會客廳”,蚌埠奮力從“跨河發展”向“擁河發展”轉變。
“靚淮河”工程已成市民近水、親水好去處
淮河是蚌埠的“母親河”。穿城而過的“城中河”將中心城區與淮上區及三縣分割兩岸,且由于沒有全面系統治理,岸線內外存在諸多短板和問題,一定程度上成為蚌埠加快南北協調發展的“割裂帶”和“減速帶”。更由于淮河“兩頭翹、中間凹”的特征,加上常年分洪行洪蓄洪,洪水攜裹泥沙沉淀,抬高河床,枯水季河面不足200米,遠看淮河像是一條“大溝”。
2022年初,蚌埠市正式啟動“靚淮河”工程,該工程通過生態系統治理、沿線路網建設、區域環境更新等一系列舉措,充分挖掘出淮河生態經濟價值,推動人氣向沿岸集聚、商業布點向沿岸集中。
“‘靚淮河’工程通過對河道切灘、拓槽、疏浚、清淤等一系列改造,拓寬拓深淮河主河道,保障洪水能順暢下泄,加固加寬原有堤頂,再次提升河堤防洪能級,形成‘超級堤防’。”蚌埠市水利局局長荀異然介紹。
岸邊葫蘆絲愛好者正排練曲目
大皖新聞記者了解到,隨著龍子湖“幸福河湖”項目完成生態修復,岸線已建有“龍鱗疊水”“花山疊瀑”等多處微景點,平日里已成為市民游玩的“打卡地”,讓老百姓“臨水、親水、近水、樂水”成為常態。
治淮有方 多種效益成效顯著
“靚淮河”工程帶來顯著的防洪效益,城市防洪排澇供水蓄水補水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但工程的意義并不局限于此。
大皖新聞記者從蚌埠市水利局了解到,在生態效益方面,“靚淮河”工程使“人水相依、城水相融”的綠色生態格局得到全新塑造,對主城區淮河段進行整體生態修復,將過去“臟亂差集中帶”打造成貫穿西東的“城市綠肺”“生態綠軸”和“城市中心公園”。
沿岸網紅打卡點之一
經濟效益方面,“靚淮河”工程的實施,將生態與經濟緊密聯系,整合了優勢空間資源,促進了區域統籌,提供了新興產業發展載體,為蚌埠在新發展格局下培育出新的經濟增長點。
不僅如此,還水于民、還綠于民、還業于民得到初步實現。依托“靚淮河”歷史文化軸線,通過雕塑、小品、主題公園等多種藝術形式,沿河布點,打造千里淮河文化長廊。因地制宜建設籃球、網球、足球、沙灘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等項目體育場地共15萬平方米,可同時容納7萬人開展體育鍛煉。
一水激活多業態 帶來城市發展新活力
從綠色生態到綠色生產力,如今的蚌埠高質量發展底色越來越足。今年暑期,由共青團蚌埠市委、蚌埠市人社局共同舉辦的“雁歸珠城 青創未來”暑期青年人才蚌埠行活動吸引了來自長三角等地區41所高校的50名青年學子前來,他們在參觀重點企業、游覽特色文旅景點中,領略宜居宜業宜游的蚌埠城市風貌。
“靚淮河”工程不僅僅是“ 市民公園”,更是蚌埠的“城市客廳”。
大皖新聞記者了解到, 通過生態系統治理、沿線路網建設、區域環境更新等一系列舉措,蚌埠市充分挖掘淮河生態經濟價值,推動人氣向沿岸集聚、商業布點向沿岸集中,有力撬動了沿岸商業、文化、觀光、健身、旅游等產業發展,加速從“隔河發展”向“擁河發展”轉變。
依托“靚淮河”26公里的歷史文化軸線,蚌埠市沿著淮河岸線布局,聚力打造一批具有淮河文化特色、體現城市記憶的新地標。如今,“靚淮河”工程不僅僅是“ 市民公園”,更是蚌埠的“城市客廳”,淮河水奔流如斯,岸上的城市已然氣象萬千。
大皖新聞記者 魏鑫鑫 攝影報道
編輯 崔恒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