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怎么建設城市?
隨著房地產陷入調整,“人地錢”關系開始探索新模式,那種熱衷建新城區、不停地修建“N環路”的規模擴張之路漸行漸難。
安徽正在實施城市功能品質活力提升行動,明確提出走“內涵式發展道路”。
這條路,誰會走在前面?
蕪湖作為安徽省域副中心城市,無論是其擁江布局的自然條件,還是獨具優勢的百余年近現代城市發展人文歷史底蘊,都有基礎、有條件探索一條卓有成效的路子來。
當然,在安徽所有城市中,蕪湖在做好這件事上表現出更高的心氣和努力,正以城市更新提升城市內在氣質,以此建設更有吸引力的“氣質型”城市,進而走上人、產、城互促共進的內涵式發展道路。
“江城記憶”
老城區最見一個城市的本來面目。
位于長江畔的蕪湖老船廠遺址,是蕪湖一百多年來重工業和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象征,是蕪湖寶貴的工業遺產,承載了一代人的江城記憶。高聳的龍門吊、斑駁的舊廠房……依稀看見老工業區昔日繁華。這里是蕪湖工業的發軔地,也是擁擠破敗的城中村。隨著新一輪城市更新行動展開,老船廠片區迎來了新變化,正在打造城市會客廳。
“我們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將原有建筑保留修復,盡可能保留了原有的風貌,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一些功能性的改造,將工業遺址保護和現代城市建設相結合,把老船廠打造成城市新地標。”蕪湖濱江文旅公司是老船廠項目的建設單位,企業常務副總經理劉萍介紹,項目堅持留拆改同步推進,嚴格控制拆建比,保留了龍門吊、塔吊、老船臺等老設備,打造文化旅游新地標。
城市更新是對城市建成區空間形態和功能的持續完善及建設管理的優化提升。
圍繞安徽省域副中心城市發展定位,蕪湖市堅持成片推進城市更新,以高質量設計引領高品質建設,塑造城市特色風貌。以濱江板塊為重點、以重塑繁華鏡湖為核心,全力推進“老船廠—濱江公園—雨耕山—步行街—鏡湖公園—九蓮塘公園—古城沿線”6.4平方公里整體更新,打造集工業遺址保護和現代城市發展于一體的城市更新典范項目。
在老城區更新改造上,蕪湖市按照“因風吹火,照紋劈柴”的理念,聚焦原有城市肌理,通過以線帶點、以點串線方式,科學劃定濱江、環鏡湖、經開區“三湖”等城市更新單元。
蕪湖古城游人如織。邢朝明 攝
老城區是城市的肌理,承載這一個城市的歷史文化內涵。
“在老城區更新改造中,我們注重對歷史文化脈絡的傳承保護,在梳理城市文化脈絡的基礎上,加快功能品質提升,重塑城市形象。以蕪湖古城、步行街環鏡湖片區為主,打造特色街區,從老船廠到雨耕山,打造城市會客廳,形成從青弋江到長江的美麗風景帶。”蕪湖市人民城市辦有關負責人表示。
2021年以來,蕪湖市累計完成416個城鎮老舊小區高質量升級改造,惠及居民78091戶,累計爭取上級補助資金26億元。今年計劃改造118個老舊小區,涉及29695戶居民、1316棟,287萬平米建筑面積。
“湖畔棲居”
產業是城市發展的基礎,有產業才有就業,才有城市人口的集聚。
城市更好地滿足人的居住,必須增強要素集聚力、配置力,才能不斷提升城市功能品質,增強城市活力和競爭力。因此,現代城市,必須重塑產城關系。
蕪湖市把增強要素集聚力、配置力作為核心導向,把人、產、城互促共進作為基本路徑,以內涵式發展的理念引領城市功能品質活力提升。
位于蕪湖經開區的“三湖”片區,因銀湖、鳳鳴湖及蜻蜓湖3個湖泊而得名,擁有5000余畝的遼闊水面與長約40多公里的湖泊岸線,自然本底優越。然而,作為國家級經開區的核心區,這里工業企業聚集,空間布局破碎化,基礎設施配套不完善,片區功能品質活力亟待提升。
“以往人們提起經開區,印象就是工廠林立,但是并不宜居。實際上經開區離蕪湖中心城區較遠,職住失衡現象嚴重,很多人工作在經開區,居住在老城區,上下班要40多分鐘時間。”蕪湖經開區管委會副主任丁敏生直言不諱。
根據“三湖”區域規劃建設三年行動實施方案,為解決蕪湖經開區產城融合不足、城市基礎設施滯后、配套不足等問題,經開區以“三湖”片區改造為抓手,將低小散工業企業集中搬遷,盤活低效閑置土地,高起點開展城市規劃,加強水環境治理和環湖路網建設,促進環境品質提升。“建成后,將引進上市公司總部及研發中心,發展總部經濟,著力打造成生態灣、科創湖、歡樂島、未來城。”
在鳳鳴湖畔,可以看到,水清岸綠,路網縱橫,一片現代化建筑群已初現崢嶸,這是“三湖”片區更新的標志性工程——鳳鳴研創中心。
中鐵四局鳳鳴研創中心項目負責人陳建坤告訴記者,目前該園區13棟單體建筑主體結構已經全部完成,預計2025年6月份可以完工。建成后可滿足奇瑞研發、銷售、采購等部門15000人辦公使用。
作為蕪湖市重要的工業經濟發展陣地,蕪湖經開區現已集聚80多家上市公司,31家世界500強企業。未來,隨著以奇瑞汽車、信義玻璃等為代表的全球研發中心,以楚江科技、長信科技等為代表的集團研發總部,以美的集團、萬向錢潮為代表的區域研發中心陸續入駐,這里將成為高科技企業扎堆的產業新城。
“三湖”板塊正在全力打造集生態湖灣、科創山水、詩意人居于一體的產業新城,以此推動開發區的功能升級。
具體的路徑和打法是,結合鳳鳴湖、銀湖、蜻蜓湖流域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將生態治理、產業轉型和城市更新類項目相融合,推進岸線治理及水系整治、產業轉型提升等項目打包建設,促進投資經營項目反哺生態公益項目,實現可持續更新,助力經開區從工業主導的產業園區逐步轉變成集聚科創要素與高端產業交融發展的城區,打造產城融合新典范。
通過環境治理、生態修復、景觀提升等一系列改造,打造水清岸綠的生態湖灣。產業用地比重由20.73%下降至12.82%;居住與配套設施用地比重由19.31%提高至34.81%;生態綠地及水域用地比重由37.21%提高至40.24%。
常住人口凈增長
人,始終是城市的主人。城市建設,就是要圍繞人的需求,擴大優質公共服務供給,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高品質的生活需求。
在城市建設中,蕪湖提出,讓“處處圍繞人、時時為了人、真正服務人”成為城市發展最鮮明的底色。目前,蕪湖已累計實施“人民城市”重點項目275個、完成投資464億元,市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城市的辨識度、美譽度越來越高。
圍繞安徽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設規劃,按照到2027年總人口超400萬的目標需求,蕪湖市科學配置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資源,以城市的充分就業機會和優質公共服務供給,吸引農民進城購房和人口回流,鼓勵本市農業人口市民化和就業務工人員落戶。
近三年,全市常住人口凈增 11.2 萬人,增速連續三年位居全省前2,城鎮化率達74.46%。
城市更新,項目是抓手。在抓好大項目建設的同時,蕪湖更加注重解決群眾的關鍵“小事”。聚焦社區功能不全、生活不便利的問題,加快補齊功能性設施和適配性服務。
蕪湖市繁昌區口袋公園施工現場。魯君元 攝
結合老舊小區改造、完整社區建設,進一步聚焦群眾對高品質生活的需求,穩步推進宜鄰中心建設,圍繞從“油鹽醬醋茶”到“衣食住行閑”的居住配套功能,打造群眾家門口的一站式服務平臺,構建“十五分鐘綜合生活圈”。
“十四五”期間,蕪湖市規劃建設21個街道、社區兩級“宜鄰中心”,夯實完善基層生活服務和社區治理一體化平臺;建成55個城市書房、40個人民城市驛站,給市民增添閱讀空間,給戶外工作者提供“歇歇腳”的地方;建成123個蕪小園·口袋公園,滿足市民運動休閑生活需求。
暢銷書作家丹尼爾·平克在《全新思維》一書中提出設計感、娛樂感、意義感和故事力、交響力和共情力的“三感三力”,以此適應所謂右腦主導的“概念時代”、激發創造性的全新思維。
借鑒這一理念,蕪湖也努力在城市規劃、建設、治理中探索一條保持城市長久活力與吸引力的路子,不斷滿足市民更高品質和更加多元化、個性化需求。
據江淮觀察 作者|范克龍 題圖|劉伯順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