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面臨諸多挑戰,中國社會整體上已經進入了一個“物質豐裕的時代”。順應物質豐裕的時代來臨的歷史大勢,中國教育發展的內在邏輯也會有相應的范式上的轉變。本期的安徽人文講壇,講席嘉賓就“德育”展開具體內容。
嘉賓簡介
檀傳寶,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兼學部學術委員會主席,兼任北京師范大學公民與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名譽主任、中國音樂學院教育學院特聘教授、全國德育學術委員會名譽理事長等。主要研究領域包括道德教育、教師倫理、公民教育、勞動教育等,著有《德育美學觀》、《信仰教育與道德教育》、《德育原理》、《教師倫理學專題》、《公民教育引論》、《勞動教育論要》、《時代與邏輯:檀傳寶教育隨筆》等著作及學術論文、學術評論兩百余篇,著作曾獲教育部中國高校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等重要獎勵。
“美好生活需要”是永恒的話題
“美好生活需要,這個詞其實是非常生活化的一個表述。它其實不僅僅是當下的一個政策性表達,更是全人類所有民族國家、不同歷史時期的一個永恒的倫理主題。”檀傳寶說。換言之,從先秦、古希臘開始,人們為什么要過一個有倫理的生活、有道德的生活?就是因為唯有每個人有必要的公民素養和道德素養,才能夠保障我們的生活是美好的。對于美好生活的需要,是人類生活中一個常規的、永恒的話題。
所謂人民群眾對于美好生活的需要,具體到教育行業就是“人民群眾對于美好教育生活的需要”。在中國,父母都重視教育。即使有的家庭經濟條件不是很好,仍然不遺余力支持子女讀書。如果有一個詞叫“美好生活”的話,它里面一定包括“美好教育”。家長一定希望:我們每一個孩子在教室里面,無論是語文、數學、物理化學或者是道德與法治課,在學習的時候孩子們所體驗到的都是美好的學習生活。
提供優質公平的教育
在整體趨勢上中國社會已經進入了一個“物質豐裕的時代”,其突出特征是,個體與社會的“優勢需要”都轉移到高級或精神需要所導致的教育需求的類型正在發生重大變化。與此同時,由于中等收入群體隊伍的不斷擴大、受教育人口規模的空前增加所導致的社會人口結構類型也正在發生相應的社會與教育發展范型之變。當溫飽不成問題后,全社會對美好生活的優勢需要就勢必會前所未有地凸顯出來。
檀教授解釋道:“教育事業的發展一定要回應時代的需要。在物質豐裕的時代,新時代中國教育發展的邏輯即將發生重大轉換——教育發展必將也應當以提供優質公平的教育供給作為事業發展的基本邏輯,這樣才能更好回應‘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具體到德育,就是要有回應人民群眾對于美好生活的需要的德育建構。
努力建構三種教育主題
“回應美好生活需要的德育建構”,其實是講德育內容,也是講德育形式。首先,回應美好生活需要的德育內容,有很多要注意的地方。檀傳寶認為三大教育主題或者德育之“德”要特別關注。
1.加強基礎道德教育——追求有基本人倫與教養的生活
《孟子》里面有這么一段話:“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三個歷史時期關于學校教育的說法不一樣,但都有一個根本目的——就是要教孩子明人倫。
“人民要過美好生活,最基本的是人人要講人倫。假定一個人,他在家里面跟父母關系不好,兄弟姐妹也關系不好;社會上不遵守最基本的規范,同事關系搞不好,領導關系搞不好……你覺得他還會有美好生活嗎?”檀傳寶說。
不講最基本的人倫會很麻煩,個體會生活得不舒服。比如你含辛茹苦養大的兒女對你不孝順,你能高興起來?所以,教育有必要倡導年輕一代孝敬父母,讓年輕一代與人為善,讓年輕一代能夠比較正直地處理人和事。“基礎道德教育很重要,如果沒有基礎道德教育,我們個人還有我們整個社會都不可能有任何美好生活的可能。”檀傳寶說。
2.開展民主法治教育——推進現代政治文明建設的進程。
“民主的教育、法治的教育就是要從根本上建設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社會。”檀傳寶說。100年前,無數先賢呼吁要開展民主與法治建設。杰出的安徽人陳獨秀所倡導的“德先生” 就是民主。美好生活需要一定要旗幟鮮明推進政治文明建設,對于教育事業來講,在德育內容上就特別要重視民主與法治教育。
現在我們許多人都在講“現代化強國建設”。社會學家英格爾斯曾經斷言:“人的現代化是國家現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它并不是現代化過程結束以后副產品,而是現代化制度和現代化經濟賴以長期發展并取得成功的先決條件。” 這就是說:如果人都沒有民主意識,沒有法治意識,是不可能有真正的民主與法治。如果沒有民主與法治,經濟上長治久安的發展也是不可能的。所以英格爾才是說現代化人的現代化不是現代化的產品,而是制度現代化跟經濟現代化的先決條件。 “現代化強國建設存在一些指標,其中人的現代化是非常重要的指標。而人的現代化,很重要一條指標就是民主法治。”檀傳寶補充道。
3.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教育——促進全球公民責任和團結的實現
當代人都是地球村的村民,村子好不好自然影響村民的生活體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一書中指出:“超越民族國家的新型經濟社會和文化空間,正在促成超越民族國際界限的新的身份認同和動員模式。” 世界各民族要平等相待、揚長避短并形成合力,這個世界才更美好。“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一個前提是我們必須要平等地對待世界上每個人,應該以平常的心態平視這個世界。”檀傳寶介紹道。
在全球化時代,德育領域內的國際理解教育、全球公平教育、和平教育等這些教育主題極其迫切。在“同在地球村”的背景之下,新時代政治文明建設和中國德育的使命,也就理應包括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總之,回應美好生活需要,人民就需要有最基本的德性——從基礎道德到公民道德,再到全球公民道德。新時代德育也就必須要追求有基本人倫的生活,必須要推進政治文明建設,必須要促進全球公民責任和團結的實現。只有在教育實踐上不斷強化這些主題的教育,世界、生活才可能更加“美好”,中國德育也才能因此而更好回應人民群眾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努力建構三種教育形態
提供優質、公平的教育供給是新時代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的基本邏輯,不僅要求有高品質的德育內容體系建構,也要求有高品質的德育形式方面的供給——讓中國德育在教育形式或形態上更加“美好”、讓新時代的受教育者有更多的接受優質德育的幸福感。具體說來,應當努力讓中國德育成為專業的德育、審慎的德育、美好的德育。
1.讓德育成為專業的教育——對德育規律的嚴格遵循
“在學校德育方面,要設置合理課程、因材施教,一定要完成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教師的德育專業化。”檀傳寶說。師范大學培養老師的時候,基本上會注意兩種專業化的。第一個叫學科專業化,例如學習專業課程。可是無論是語文老師或者數學老師,他們教授的語文或數學課里就有直接、間接、隱性課程意義上的德育問題需要處理。比如教法對學生人格的影響,老師說話方式對學生的影響等。這就涉及第二個專業化即教育專業的專業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師的德育專業化。“我是一直主張在師范大學里面除了開設教法課程以外,應該有一門課叫《德育理論與實務》。德育一定要專業,它才會有效。”檀傳寶說。
2.讓德育成為審慎的教育——對后真相時代的理性應對
“什么叫審慎的德育呢?就是不能夠單方面地、片面地去教學生。”檀傳寶說。和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一樣,中國社會已經進入了一個“后真相時代”。因此促進《禮記?中庸》所言之“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或者“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維或審辨式思維是現時代德育的當務之急。要將高品質的批判性思維的培育納入日常德育生活,不僅讓社會大眾減輕無所適從的信息焦慮,而且讓德育對象在接受德育過程中充分體會理性而積極地接受新時代德育的美好。
3.讓德育成為美好的教育——主體自由的真正實現
“美好教育意味著對兒童的尊重,對受教育者的尊重。就是不要有壞處,強制人、灌輸人的教育。”檀傳寶認為。
德育要成為美好的教育應是自主的德育、建構的德育、審美的德育、生活的德育。在本質上都是在主張讓德育成為因道德學習主體自由的真正實現而變得更加“美好”的教育,接受德育的過程同時成為體驗人生與學習生活幸福的過程。因此應當努力建立、弘揚審美的德育觀。
總而言之,時代變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一定會遷移到教育方面,具體化為人民群眾對美好教育的需要。進一步遷移到德育方面,就是人民群眾對美好德育的需要。而美好生活所需要的德育建構,就是實現美好的德育內容的供給、美好的德育形式的供給。
大皖新聞記者 陶娜
編輯 彭玲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