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宋小芳、宋東林母子來自安慶望江縣長嶺鎮板橋村。2007 年出生的宋東林患有自閉癥,多年來宋小芳為了兒子康復輾轉多地,故事引起讀者們的共鳴。“他們現在怎么樣了?”曾經幫過他們的武先生關切地問。
近日,大皖新聞記者采訪得知,為給東林找到一個康復和學習場所,2022年9月,母子倆前往北京,正在經歷一場生活的積極轉變。如今,東林正隨同畫家歐陽璞石老師學習畫畫寫字、語言、勞動等技能,宋小芳則在老鄉的餐飲店里做面點,或到廠里做日結工。
再次前往北京謀生、學習
多年來,宋小芳放不下東林的康復和學習。2021年,母子倆在合肥謀生期間,安徽日報志愿服務總隊新安晚報“新安幫幫團”志愿服務分隊的記者,聯系蜀山區城市管理局共同為宋小芳尋找合適攤點,幫助其安頓下來,當年6月27日晚7時開始,宋小芳開始在霍山路大學生公寓攤點群開始擺攤營業。
受疫情影響,小吃攤生意難做。2022年上半年,母子二人回到望江老家,東林還是上不了學,宋小芳心里有點失望。
生活還要繼續,為了東林能夠接受合適的教育,2022年9月13日,宋小芳帶著東林再次前往北京謀生、學習。
2022年9月13日早上,宋小芳帶著東林來到北京。
東林在學習畫畫和寫字
2014年時,母子倆在北京認識了畫家歐陽璞石老師,2017年在歐陽老師家曾暫住過一段時間。
2022年,歐陽老師邀請宋小芳母子到北京來,可以教東林畫畫、寫字,但宋小芳沒有勇氣去。2022年9月,學校都開學了,宋小芳給自己打氣,“就當帶孩子到北京玩玩,花點路費錢而已。”
在北京,東林有機會在歐陽璞石老師家里學習畫畫和寫字,而宋小芳則打打零工,在老鄉的店里幫忙做面點。盡管工作不穩定,但她依然堅持。母子倆每兩周見一次面,需要三個半小時的公交地鐵行程。“東林特別喜歡看人家寫字畫畫。歐陽老師對東林比較熟悉,東林也比較喜歡她。”
10月14日晚,東林在歐陽老師的畫室畫畫。
學習生活積極向上,他顯得很自信
宋小芳告訴大皖新聞記者,東林學習生活中變得更加積極向上了,他不僅會幫助歐陽老師遞畫紙,還會做一些簡單的家務,如烙餅和打豆漿。這種積極的態度與他在老家時的“躺平”狀態形成了鮮明對比。
歐陽璞石老師住在北京昌平區郊區,東林喜歡跟著歐陽老師寫字畫畫,歐陽老師安排他在廚房炒菜、切土豆、種菜,“在北京跟著老師能經常寫字畫畫和干農活,他顯得很自信,走路的感覺都不一樣。”宋小芳說。
10月15日中午,東林正在切土豆。
國慶期間,東林還跟隨歐陽老師去朋友家幫忙收板栗,割草,遇到熟悉的老奶奶就摸摸人家的胳膊 ,用這種特殊的方式和別人打招呼。他的善良和親切贏得了周圍人的喜歡。宋小芳說,東林在這里找到了歸屬感,他愿意留下來,“盡管我離開時他有些不舍。”
10月14日晚,大皖新聞記者電話聯系上了歐陽璞石老師,她感謝大皖新聞記者對宋小芳、宋東林母子的一路關注,“東林現在的繪畫、生活、語言及社交能力都在提升,給他分配任務他也執行得非常好。今年他控制情緒的能力也強了。”歐陽璞石老師說。
令人驚喜的是,經過歐陽老師提醒,東林在電話中開口和大皖新聞記者打招呼,“許叔叔!我是東林!”
宋小芳準備考面點師證
對于未來,宋小芳希望東林能通過畫畫找到自信,快樂地生活。“我唯一的愿望就是給他找希望。目前我打工可以掙到和孩子的生活費、學費就可以了。”
與此同時,宋小芳也在努力提高自身能力,她希望通過不斷學習來確保母子倆的基本生活。“我這個年齡現在不僅要打工,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要提高自己。為了持續打工我還要保持學習,考一些例如面點師的職業資格證,這樣的話以后即使50歲也好找工作。”
記者手記
宋小芳和東林的故事關于愛、堅持和希望。他們在北京的新生活充滿挑戰,母子倆積極向上態度令人敬佩。宋小芳期待東林能在學習中找到自信,快樂地生活下去,而她自己也在不斷努力。他們的故事告訴我們,無論生活多么艱難,只要有愛和希望,就總有出路。讓我們一起為他們加油,祝愿他們迎來美好新生活!
大皖新聞記者 許佳 實習生 王歡(受訪者供圖)
編輯 陶娜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