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9月27日上午,安徽省政府新聞辦舉行《安徽省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實施方案》政策解讀新聞發布會。大皖新聞記者從發布會上獲悉,省委、省政府近日印發《安徽省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實施方案》(下稱《實施方案》),聚焦“山要怎么分、樹要怎么砍、錢從哪里來、單家獨戶怎么辦”的林改“四問”,明確了8項重點任務。其中,安徽省進一步提出一系列措施,推動采伐管理更科學、更靈活,給予林業經營者更多便利、更大自主權,如取消人工商品林主伐年齡限制。
9月27日,安徽省政府新聞辦舉行《安徽省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實施方案》政策解讀新聞發布會。
給予林業經營者更大自主權
林木采伐是林業經營的主要目的,也是農民最關切的林改問題。科學合理地采伐林木,是加強森林可持續經營、有效提高森林質量的重要措施和必要手段。大皖新聞記者了解到,這次在《實施方案》中,安徽省進一步提出一系列措施,推動采伐管理更科學、更靈活,給予林業經營者更多便利、更大自主權。在保護森林資源和生態的前提下,滿足廣大林業經營者合理的林木采伐需求,著力實現越采越多、越采越好、青山常在、永續利用。
新變化主要包括:
一是健全了一個方案,即支持和引導集體林規模經營主體單獨編制森林經營方案。經過批準的森林經營方案將作為確定年度林木采伐任務的重要依據,實行采伐限額五年總控政策,撫育采伐和低產低效林改造分項采伐限額不足的,可使用主伐和更新采伐限額。
二是取消了一個限制,即人工商品林主伐年齡限制。允許各縣根據森林經營培育的目標,確定人工商品林采伐年齡的參考范圍,突破了因采伐年齡管死商品林的限制,進一步調動了林業經營者開展森林經營的積極性。
三是優化了一項審批,即林木采伐審批。2021年起,我省對林農個人申請采伐、采挖人工商品林蓄積不超過15立方米的,推行告知承諾方式審批,這次《實施方案》再次放寬到30立方米。同時,積極探索對短輪伐期用材林、工業原料林皆伐作業按面積審批等,這些舉措將更加方便廣大林農和經營者辦理采伐許可。
力爭年底前完成首筆省級林業碳票交易
森林具有強大的碳匯功能,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發揮重要作用。相關研究表明,森林蓄積量每增長1立方米,平均吸收1.83噸二氧化碳,釋放1.62噸氧氣。集體林面積大,增綠提質潛力大,是提升碳匯能力的重要載體。發展林業碳匯,是探索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重要舉措。
《實施方案》圍繞用好碳匯這個“印鈔機”,提出了一系列舉措:一是抓摸底監測。開展計量監測,建立健全林業碳匯計量監測體系,做好林草碳匯本底調查,評估林草植被和濕地的總碳儲量。二是抓市場交易。引導符合條件的林業碳匯項目開發為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項目并參與市場交易,促進林業碳匯價值變現。三是抓碳票管理。制發省級林業碳票,對省內權屬清晰的林地林木產生的林業碳匯,經相關部門計量監測發放林票,可以進行交易、質押、抵銷等。
下一步,安徽省林業局將一體推進CCER、ACER、碳普惠項目開發,編制全省林業碳匯發展規劃,以年度計劃調控、精準落地上圖為抓手,全面規范管理林業碳匯項目,出臺省級林業碳票管理辦法,力爭年底前完成首單CCER項目開發申報、首筆省級林業碳票交易,推進實現“不砍樹能致富、好空氣能賣錢”,既助力“雙碳”目標如期實現,又為山區林區農民帶來實實在在的經濟收益。
推進“以竹代塑”產業發展
一根竹子,3至5年即可成材,而且竹子可一次造林成功,年年擇伐。保護得好,可以永續利用。安徽竹資源豐富,現有竹林面積600余萬畝,居全國第7位,主要分布在皖南、皖西兩大山區,竹林面積超30萬畝的縣(市、區)有6個。全省現有竹加工企業1200余家,發展“以竹代塑”具有良好條件和巨大潛力。
近年來,省林業局大力保護和培育優質竹林資源,提升竹林經營水平,涌現出以池州鴻葉集團、廣德森泰木塑等為代表的“以竹代塑”領軍企業,推動竹日用品、竹建材、竹工藝等上百種“以竹代塑”產品開發,“以竹代塑”產業體系正逐步完善。
目前,省林業局聯合省發展改革委,開展了首批省級“以竹代塑”應用推廣試點建設,池州市、黃山市、寧國市、廣德市、岳西縣等5地成功入選。各地正在有力有序實施竹資源培育、配套設施建設、產品加工制造、應用場景拓展和重點領域示范等任務。
下一步,安徽將以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為契機,進一步推動竹產業高質量發展。圍繞“鏈主型”竹加工企業開展上下游摸排,突出強鏈、延鏈、補鏈,精準招引一批投資規模較大、產業契合度較高、發展前景較好的優質項目,逐步形成產業集群。支持竹加工企業開展數字化升級改造和專精特新發展,降本增效。認真謀劃“以竹代塑”產業高質量發展項目,積極爭取省財政資金支持。向企業征集亟待解決的重難點技術難題,通過揭榜掛帥等方式進行攻克,大力推進產學研用一體化發展。推動中國科技大學與國際竹藤中心開展“以竹代塑”科研合作。鼓勵各級黨政機關帶頭使用“以竹代塑”產品。支持首批省級試點地區開展技術研發、產品標準制定、品牌建設,有效拓寬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提升竹產品附加值和市場占有率。
大皖新聞記者 汪艷 攝影報道
編輯 許正文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