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9月14日,由安徽水利開發有限公司承建的鳳凰山水庫工程迎來重大節點,大壩首倉混凝土開始澆筑,標志著該工程已實現從基礎開挖到實體澆筑的轉變,全面進入主體結構施工階段。工程建成后,對完善安徽省級水網和水陽江流域防洪體系建設,保障沿線和下游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糧食安全、生態安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鳳凰山水庫工程航拍圖
20小時連續奮戰完成首倉澆筑
鳳凰山水庫工程是水利部重點推進的60項重大水利工程之一,已列入國家“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規劃。工程位于水陽江水系桐汭河上,是一座以防洪為主,結合灌溉、供水和生態環境改善,兼顧發電等綜合利用的大(2)型水庫。
施工現場
當日,大皖新聞記者在位于安徽省廣德市誓節鎮境內的鳳凰山水庫施工現場看到,拌和系統開足馬力,運輸車輛川流不息。隨著各項檢測結果的確認,現場指揮人員一聲令下,大壩主體首倉碾壓混凝土開始澆筑。據現場工作人員介紹,要經過20多個小時的連續奮戰,完成一次性澆筑首倉混凝土750余立方米。
在鳳凰山水庫樞紐工程施工現場,挖掘機、渣土車來回穿梭,現場作業機聲轟鳴,100多名工人有序作業,全力以赴搶抓水利項目施工黃金期,建設現場呈現出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
“鳳凰山水庫工程估算總投資60.5億元,工程主要包括主壩、副壩、魚道、上壩道路、溢洪道尾水橋梁、導流明渠等建筑物,施工工期為36個月。”鳳凰山水庫樞紐工程現場負責人申自富告訴大皖新聞記者,鳳凰山水庫樞紐工程導流明渠已經建成并完成驗收,壩基開挖完成90%,目前大壩樞紐工程進入主體施工階段,也意味著該工程進入全面建設階段。
成立科研小組解決重難點問題
鳳凰山水庫工程在建設過程中面臨著諸多難點,如施工期間可能遭遇洪水,導流和度汛是本工程是否能夠順利施工的關鍵。為此,大壩施工設置導流明渠及圍堰,引水導流保障施工安全,同時編制安全度汛方案及開展防洪應急演練,確保安全度汛。
據介紹,鳳凰山水庫大壩為混凝土重力壩,主壩壩頂高程53.5米,最大壩高33.1米,壩軸線長612米,分31個壩段。“大壩澆筑最為關鍵的是大體積混凝土溫度控制。”鳳凰山水庫樞紐工程現場負責人申自富告訴記者,大體積混凝土水化熱易造成結構物裂縫,為了克服這一難點,項目部專門成立科研小組解決“水化熱”難題。
申自富介紹,常態混凝土澆筑采取短間歇均勻上升、分層澆筑的方法,碾壓混凝土則采用薄層澆筑連續上升,并編制專項大體積混凝土溫控方案,科學設計標準冷卻系統,多舉措為大體積混凝土實施“降溫”,確保大壩工程高質量、準工期完成。
當地人期盼半個世紀的夢想照進現實
鳳凰山水庫工程建設指揮部辦公室專職副主任彭常勝告訴記者,鳳凰山水庫工程開工建設是廣德當地人期盼了半個多世紀的夢想。
“廣德是季節性缺水城市。雖然每年降水量不少,水資源總量也比較充足,但是季節分配不均,汛期留不住水,秋冬季降水量較少,經常出現干旱局面。”彭常勝介紹,到了汛期,廣德及南漪湖周邊還經常發生洪澇災害,因此修建鳳凰山水庫,儲存汛期降水,成為解決廣德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重大民生工程。
據介紹,新建鳳凰山水庫控制流域面積540.3平方公里,總庫容1.45億立方米。水庫建成后,通過科學調度水庫“攔、蓄、泄、滯”,使下游郎溪縣城防洪標準提高至50年一遇,降低南漪湖洪水位10~20cm,極大減輕南漪湖、水陽江乃至長江防洪壓力。
“其次,高效確保流域糧食安全。”彭常勝說,水庫建成后可為下游17.3萬畝農田提供灌溉用水,有效促進“低等級水田”向“旱澇保收田”轉變。以鳳凰山水庫為龍頭,將縣域內中小型水庫灌區互聯互通,建設大型灌區,可有效提升50余萬畝農田灌溉保障能力,極大保護耕地和糧食安全。
水庫建成后,從根本上解決廣德市幾十年來缺水難題,破解發展要素瓶頸,為廣德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堅強的水資源保障。同時,為長三角一體化、“一地六縣”合作區建設、蘇皖合作示范區提供有效的區域供水,有力支撐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大皖新聞記者 劉旸 通訊員 毛玥 王檸致 攝影報道
編輯 許大鵬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