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是中國光伏“第三省”。2023年,安徽省光伏設備及元器件制造業實現營業收入2967.4億元,僅次于江蘇、浙江。
當下,光儲產業正經歷著行業規模擴大、產品價格下跌的較大周期性調整。作為全國光伏產業“第三省”的安徽,該如何助推產業穿越周期,邁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技術人員正在檢測光伏組件品質 趙明/攝
去年12月,安徽召開全省先進光伏和新型儲能產業集群建設推進大會,并對《關于強化創新引領推動先進光伏和新型儲能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進行了政策解讀。近期安徽省又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對先進光伏和新型儲能產業的支持力度不可謂不大。
8月22日,安徽省工信廳召開新聞發布會,通過深入解讀和經驗介紹,可以看到,提升產業創新能力、培育產業龍頭企業、拓展產品應用等方面政策的實施,為安徽光儲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硬支撐”。
一
穿越光儲產業周期,安徽無論打什么牌,創新一定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張牌。
過去20年,我國光伏產業經歷了“四起三落”三輪周期,正是始終堅持創新驅動、應用牽引,才成長為產業總值超1.75萬億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安徽是全國光儲產業發展版圖中的重要一極,一直在多個環節保持行業技術領先優勢。就在前不久,中科大徐集賢教授團隊創造的鈣鈦礦電池穩態效率達到26.7%,刷新了該領域的最新世界紀錄。這已是該團隊繼2022年、2023年之后第三次刷新世界紀錄。
“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是我國光儲產業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寶貴經驗,更是當下穿越周期、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的不竭動力。”安徽省工信廳電子信息處處長、省光儲辦綜合協調組組長蔣晨捷認為。
此次出臺的產業創新能力提升行動方案,聚焦“先進光伏”和“新型儲能”兩大領域進行發力。方案中提出的,隧穿氧化層鈍化接觸(TOPCon)、異質結(HJT)、背接觸(XBC)等N型高效光伏電池片技術、鈣鈦礦電池技術、晶硅薄膜疊層電池技術以及鋰離子電池技術、鈉離子電池儲能、液流電池儲能等既是科研領域的熱點,更是產業發展的焦點。
創新體系建設,是光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有力支撐。方案提出,通過健全技術創新平臺梯度培育體系、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建立高效暢通的科技成果轉化推進體系、持續優化光儲產業創新發展環境等,提升安徽省內光儲企業的創新能力,保持安徽在行業的技術領先優勢。
預計到2027年,安徽全省先進光伏和新型儲能產業創建國家級創新平臺10個以上,認定升級以上創新平臺超過200家,培育高新技術企業超過300家,實現規上制造企業創新平臺(研發中心)全覆蓋,全行業研發經費占營業收入比重提升到2.5%以上等。
二
光儲產業屬于典型龍頭牽引行業,市場競爭機制相對成熟,產業發展越來越呈現“強者更強”、市場集中度更高的發展趨勢。
百億級光伏儲能產業項目建設忙 徐紅 肖本祥/攝
在安徽,先進光伏和新型儲能產業鏈企業共有520多家,其中億元以上企業230家,百億企業12家,百億元企業占全省光儲產業規模總量的比重超75%。產業鏈關鍵環節全球出貨量前10企業中,已有7家光伏玻璃、6家光伏組件、5家光伏電池片、2家光伏逆變器在安徽布局。
“龍頭企業營收占比高,影響力大,對產業鏈的拉動作用強,是決定產業發展的關鍵力量。”安徽省工信廳電子信息處副處長、省光儲辦產業推進組組長呂秀峰認為。
圍繞光儲產業鏈價值鏈中高端環節,實施“千百億企業”培育行動,成為安徽的重點任務之一。培育行動方案提出構建科技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企業-行業龍頭企業-領軍企業的優質企業梯度培育體系,并重點實施創新能力提升工程、龍頭企業提質工程、企業規模壯大工程、協作配套強鏈工程和要素資源賦能工程。
在此培育行動推動下,到2027年,安徽將力爭在全省先進光伏和新型儲能領域培育2家千億級領軍企業、20家以上百億級重點企業、40家以上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50家以上省級專精特新企業,全省先進光伏和新型儲能產業兵團式作戰、集群式發展的態勢基本形成,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明顯提升,龍頭企業規模、質量、效益和創新能力顯著提高。
“這將有利于夯實全省光儲產業發展底座,構建協同高效光儲產業生態,增強產業鏈供應鏈發展韌性和競爭力,對加快促進我省先進光伏和新型儲能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呂秀峰表示。
三
產品的推廣應用是產業發展的關鍵一環。
合肥市工信局副局長曾艷介紹,今年1-6月,全市新能源裝機55.48萬千瓦、同比增長36.7%,累計裝機容量達4.77GW,居全國省會城市前列。加強示范應用推廣,是合肥市持續優化光儲產業的重要舉措。
滁州市也在積極下好“保障棋”,助企搶拼市場。“組織參加上海國際太陽能光伏與智慧能源展、慕尼黑光伏太陽能博覽會等國際展會,堅定企業‘走出去’信心,助力企業開拓市場、擴大盈利空間。”滁州市工信局副局長王昌龍表示。
光伏發電產業離不開用地保障。
今年7月,安徽出臺《關于支持光伏發電產業發展規范用地管理的若干措施》,為光伏發電產業提供政策支持。鼓勵采煤沉陷區復合利用、拓寬設施農用地使用范圍、明確備案具體材料成為政策的主要創新點。
安徽省是全國重要的煤炭生產基地,經多年開采,兩淮礦區已形成采煤沉陷區98個,沉陷總面積113.96萬畝,其中沉陷區范圍內耕地面積46.68萬畝,預計未來10年將新增沉陷面積26.07萬畝,涉及耕地10萬畝,治理任務仍較艱巨。
仲夏“光伏海” 鄉村美如畫 潘柳全/攝
“支持采煤沉陷區非耕地區域規劃建設光伏發電項目,在一定程度上,既能拓展采煤沉陷區治理的路徑,又能有效支持光伏發電產業發展,實現雙贏。”安徽省自然資源廳開發利用處副處長孫莉莉認為。
同時,設施農用地管理在促進現代農業健康發展,服務鄉村振興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目前,安徽全省共備案設施農用地項目34994個,總面積38.86萬畝(耕地20.44萬畝)。探索發揮設施農用地復合使用功能,不僅能夠提高設施農用地使用效率,還能促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助推光伏發電產業發展。
穿越產業周期,光伏“第三省”未來可期!
(據安徽時評微信公眾號)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