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每個季度之初,安徽都會舉行重大項目開工動員會。
這既是動員,也是鞭策。
7月上旬舉行的2024年第三批重大項目開工動員會上,507個重大項目中,制造業項目年度計劃投資占67.5%,包含新材料領域項目61個、新能源汽車產業項目47個、高端裝備制造項目41個、新一代信息技術項目23個。
有一句耳熟能詳的話,今天的投入就是明天的產出。
制造業項目持續開工,也是安徽持續壯大工業經濟特別是提升制造業實力競爭力、培育產業比較優勢的“硬核”舉措。
數據顯示,近10年,全省規上工業增加值平均增長8.9%,居全國第3位。2023年,全省規上工業營收突破5萬億元,居全國第7位、中西部第1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2711戶、居全國第6位。全部工業增加值1.4萬億元、居全國第10位,邁入全國工業大省行列。
一直到本世紀初,安徽都是傳統農業省的面目示人。
很長時期內,安徽人都苦惱于留給外界難以扭轉的“受災受窮”印象,甚至連不少在外打拼的安徽人也不情愿說出自己是安徽人。
通過最近這些年的努力,安徽實現了向新興制造大省和工業大省的歷史性跨越。一定程度上,也正在扭轉留給外界的那種固有的刻板印象。
那么,從一個傳統農業省到一個新興工業大省,要幾步?
安徽的探索和實踐,應當有值得借鑒的規律性啟示。
牽引和倍增:聚鏈成群
7月17日晚,大眾首款智能電動轎跑SUV——ID.與眾在合肥正式宣布上市。ID.與眾不僅是大眾首款智能電動轎跑SUV,也是江汽集團與大眾集團設立的合資公司——大眾安徽“金標大眾”的首款產品。
與此同時,大眾安徽的所在地合肥經開區,正全面開工建設臨湖智能制造產業園、云海路產業園、新橋智能制造產業園等3個項目,力爭到2027年培育一個年營收萬億級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
而從全省來看,截至今年6月底,安徽已培育、引進大眾、比亞迪、蔚來、江淮、長安、安凱、奇瑞等7家新能源汽車整車企業;汽車制造業規模以上企業超過1360家,較上年同期凈增80多家。今年上半年全省汽車產量達150.6萬輛,同比增長46.7%,占全國比重的10.8%,居全國第2位。
汽車產業蓬勃發展,特別是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崛起,是安徽深入實施汽車首位產業培育工程的一個生動縮影。
安徽提出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建設智能綠色制造強省的目標。具體的路徑是,聚焦一批萬億級、千億級大產業,按照“領軍企業—重大項目—產業鏈條—產業集群”的發展思路,發揮龍頭企業、重大項目的牽引效應,推動產業集聚、倍增。
先進光伏和新型儲能產業是安徽打造的另一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集群。
目前,安徽光伏玻璃產量已占全國1/2以上,逆變器產量占全國1/3,組件產量占全國1/4左右。2023年安徽光伏制造業實現營收2967.4億元、居全國第3位;今年1-5月,光伏玻璃、電池片產量分別增長23.7%、86.4%。
通過“芯屏”聯動,安徽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同樣實現高質量發展。
當前,安徽顯示面板產能已約占全國17%、全球10%。集成電路產業從無到有、由弱漸強,晶合集成晶圓代工營收居全球第9位、全國第3位。家電“四大件”,安徽產量近1億臺、居全國第2位。
聚鏈成群、集群成勢。
目前,安徽已累計培育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1個、省級先進制造業集群10個。越來越多的產業在安徽實現能級躍升,不斷在全國乃至全球進階,成為安徽經濟的新“名片”。
驅動和領航:攀“高”向“新”
安徽一直把創新視作自身最為寶貴、最具優勢的“遺傳基因”。安徽制造業的發展同樣離不開創新驅動。
近年來,安徽扭住自主創新這個“牛鼻子”,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多方位多舉措協同發力,讓產業創新與科技創新深度融合,力促制造轉型升級向“高”攀登,向“新”進軍。
安徽堅持把產業鏈鍛長補短與產業發展結合,鼓勵企業積極參與原始創新。10家相關產業鏈的“鏈主”企業,承擔起55項攻關任務。同時,通過大力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安徽組織開展以“揭榜掛帥”機制為主的關鍵共性技術攻關,近3年23項技術成果打破國外壟斷。
研發型生產企業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排頭兵”。為其鼓勵研發創新,安徽在全國率先整合出臺“三首”政策,促進成果轉化。截至2023年底,安徽累計培育“三首”產品1541項,其中2023年有36項填補國內空白。
今年以來,安徽已評定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軟件156項,其中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實現自主供應能力17項。
以企業為主體的制造業創新體系正在安徽加快構建。截至目前,安徽已創建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達到3個,并列全國第1位,創建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44家,居全國第6位。
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不僅有效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還將帶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需求擴張。為夯實發展根基,安徽開展了“數字領航”、數字化普及、“行業大腦”培育等數字化轉型“十大工程”。
“點”上有引領、“線”上抓示范、“面”上大提升,安徽已累計完成規上企業數字化改造1.17萬家,1.9萬家企業啟動數字化轉型、占全部規上企業的95.94%。培育世界“燈塔工廠”5家、居全國第3位,國家級5G工廠19個、居全國第4位,國家級工業互聯網“雙跨”平臺3家、居全國第5位。在全國率先開展省級綠色工廠評價,累計培育國家綠色工廠240家、居全國第6位,國家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42家、居全國第4位。
7月23日,安徽省經信廳公示了2024年安徽省智能工廠和數字化車間名單。33個工廠、206個車間入選名單,這些分布在不同行業和領域的工廠和車間,正成為帶動全省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智能化升級的“先鋒隊”。
活力和開放:固巢養鳳
企業有活力,產業才會有向“新”力。
數據顯示,民營企業特別是民營制造企業對安徽發展的信心不斷增強。2023年,全省民營企業222.2萬戶、增長11.3%;民營經濟貢獻了全省60.7%的GDP、59.5%的稅收、74.1%的發明專利授權量、80%以上的城鎮新增就業、92.8%的企業數量。
近年來,安徽發力優化營商環境,明確提出“成全企業家創新創意創造”,從“筑巢引鳳”到“固巢養鳳”,激發民營企業活力,特別是制造業民營企業的發展意愿。
安徽充分發揮省民營辦統籌協調和督辦考核作用,推動定期召開省民營企業家懇談會,帶動市、縣兩級黨委政府召開懇談會、座談會2350次,解決企業問題訴求12547個。穩預期,提信心,“一把手”服務企業“零距離”讓民營企業敢投、敢闖。
長三角一體化被安徽視作發展的最大機遇、最大勢能、最大紅利。安徽先后簽署長三角地區產業鏈合作備忘錄、滬皖產業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累計組織面向滬蘇浙和省內的“百場萬企”供需對接活動1337場次、惠及企業3.64萬家。
暢通企業發展壯大之路,鼓勵企業追“新”求“質”,也是涵養企業發展優質環境的題中之義。
安徽通過實施專精特新企業倍增行動,構建了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體系。目前,安徽已累計培育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5854戶,實現“一二三”產全覆蓋,爭創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599戶、居全國第8位。
圍繞企業貸款融資難題,安徽在全國首創“畝均英雄貸”,以畝均單位建設用地上的投入和產出作為衡量標準,正向激勵畝均效益領跑者,反向倒逼畝均效益低下者,形成節約集約用地的高質量發展模式。2023年發放貸款超3084億元,規上工業企業畝均稅收同比增長25.3%。
針對階段性發展遇到的難題,安徽建立健全中小企業服務“一張網”,組織開展政策入企、金融惠企、人才培育、管理提升、清理拖欠、線上服務等“益企賦能”十大行動,累計為3萬多家企業清償被拖欠賬款186.1億元,實現納入國家臺賬管理的拖欠企業無分歧賬款清償率100%、拖欠中小企業賬款投訴化解率100%。
安徽勠力搭建制造業開放發展平臺,面向國內國際兩個市場放大“安徽制造”聲量。連續舉辦6年的世界制造業大會,在2023年創出歷屆參會人數、展覽面積新高,簽約制造業項目534個,總投資額3060億元。
2024年世界制造業大會也已進入籌備階段。在這個開放舞臺上,安徽全力展示的就是,“安徽制造”的前程是星辰大海。(據安徽日報江淮觀察微信公眾號)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