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我們村以前那么貧困,現在發展得這么好,這是我們村書記起了很好的帶頭作用。”合肥市長豐縣義井鎮紅橋村村民劉治根口中所說的村書記便是孟凡余。6月28日上午,大皖新聞記者在紅橋村黨群服務中心見到了孟凡余,他皮膚黝黑,穿著一雙布鞋,正在服務大廳和同事交流工作。
孟凡余在“紅橋模式”展廳介紹村發展情況。
事業有成后毅然返鄉
今年54歲的孟凡余現任義井鎮紅橋村黨支部書記。說起義井鎮紅橋村,它曾是長豐縣重點貧困村之一,地處偏僻,缺水易旱,種地收益很少,村民們養家糊口都困難。
也正是因為不想再忍受這里的貧窮,2000年初的一個夜晚,剛過而立之年的孟凡余下定了離鄉創業的決心,連夜前往合肥,發誓一定要干出個樣子。從在一家企業打工做起,到開辦了自己的小型物流公司,孟凡余闖出了自己的致富路。在村民眼里,他是成功“跳出農門”的能人,事業有成的企業家。
孟凡余闖出來了,紅橋村卻一直還是那個窮地方。2012年,懷揣著回饋家鄉,帶領父老鄉親共同致富的愿望,不惑之年的孟凡余又主動“跳回農門”回到了紅橋村,被村民推舉為紅橋村黨支部書記。
肩負起“紅橋村黨支部書記”擔子的孟凡余常常這樣和村“兩委”班子談心,“我們要對得起自己黨員干部的身份,要像一滴水,主動融入到群眾中去,不能做一滴油,游離于群眾之外。”
當然,孟凡余用實際行動踐行著自己的初心,他凡事親力親為,帶頭逐戶走訪群眾,了解群眾的困難與需求。孟凡余為解決群眾的利益訴求到處奔波,甚至自己掏錢給貧困戶買衣服、買油、買米,逢年過節還會帶領干部到群眾家里慰問走訪。
“孟書記對于村里的留守老人特別關心,每天早上路過老人家里都會進去關心問候,有時候還會帶領我們村干部一起過去給老人做飯陪老人聊天,這讓我們非常感動。”紅橋村的村干部回憶道。
孟凡余走訪群眾
“三變改革”落地生根
“以真心換真情”,在孟凡余的努力下,“信任”的種子在群眾心中悄然扎根,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紅橋村的發展越來越好。這自然離不開孟凡余帶領村“兩委”“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開拓智慧。
2016年,紅橋村實現重點貧困村脫貧;2017年,成立村辦企業紅橋坊菜籽油加工廠;2018年,建設起光伏電站和扶貧產業園,實現集體經濟收入26.5萬元。紅橋村作為一個人口“空心化”嚴重的偏遠村,村民外出務工導致土地大量撂荒,看著拋荒的土地,孟凡余十分心疼,“要治好紅橋村的‘窮病’,就必須利用好土地這個最大的資源。”2018年底,借助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契機,孟凡余帶領村“兩委”勇抓機遇,積極爭取上級投資1596萬元,開始對全村的土地進行全面系統的整治,并將建設出5700畝高標準農田轉化入股村經濟合作社,進行規模化、機械化耕種,統一經營,土地成了集體的土地,村民成了股民,“三變改革”在紅橋村落地生根。
改革的結果沒有讓大家失望,2019年,紅橋村集體經濟收入增長到73.8萬元,累計發放收益分紅113.73萬元,人均分紅達533元(除去土地租金400元),并通過入股分紅、務工就業、收益分配等方式,帶動貧困戶64戶,戶均增收2000元以上,全村實現了共同致富。
紅橋村從一個薄弱村成為了經濟強村,探索出了一條紅橋之路,“黨建引領、土地到村、規模經營、利益共享”的紅橋模式成為了全市學習的經驗。2022年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920萬元。2023年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達1000萬元。紅橋村先后獲得安徽省“五個好”村黨組織標兵、合肥市民主法治示范村、長豐縣先進基層黨組織、長豐縣扶持壯大集體經濟領導小組年度示范發展十強村等榮譽稱號。
把田種到了海外
不僅要引進來,更要走出去。紅橋村積極發揮職業經理人作用,讓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大力推廣高粱種植,鞏固荃銀高科、北大荒、金豐公社等農企合作,一產種植成效顯著。“走出去”發展理念也在2022年有了實質性的進展。紅橋村成功托管鄰村耕地約3500畝,依托“紅橋經驗”,昔日的低效農田,再次煥發勃勃生機。同年5月,紅橋村與合肥經開區簽署協議,成功接管新橋機場附近預控土地約4500畝,涵蓋荒地、旱地、水塘、林地等。
就連千里之外的黑龍江依蘭縣,也留下了紅橋村的足跡。依托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企業金豐公社,紅橋村成功對當地6000畝耕地進行“耕種防收售”全托管。村民在享受到優質東北大米的同時,村集體收入進一步壯大。
“引進企業興辦的糧油加工廠需要從俄羅斯進口大量菜籽作為原料,后來我們一合計,當地土地租期長、價格低,而且種地是我們最拿手的事,為什么不干脆到當地去種呢?”于是在合肥市政府的協調下,孟凡余帶著他的“種田大隊”前往俄羅斯,最終在下諾夫哥羅德州選定1.5萬畝土地。簽約成功后,也意味著孟凡余把田種到了海外。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在紅橋村,村民不僅可以享受土地經營的分紅收益,80歲以上的老人能夠享受高齡補貼等,村里考上大學的學子還能享受助學金。“等過些天學生們的錄取通知書陸續都到了,我們就根據分數和家庭情況發錢。”孟凡余說。
一直以來,紅橋村始終堅持“壯大村集體經濟、賦能鄉村治理、反哺群眾受益”的思路,將村集體經濟收益金用于多項公益性活動和完善村內基礎設施等,不僅有效提升了基層黨組織凝聚力和戰斗力,也為進一步實現鄉村振興提供了源源動力。
“我做的這些事就是共產黨員應該干的,是基層干部應該干的,我們不能無所事事,要時刻把群眾關心的事情放在心里,大家共同努力,把一件件平凡小事做好,讓群眾滿意。”說著,孟凡余眼里噙滿了淚水。
記者手記
鄉村振興路上有千萬個“孟凡余”
走進紅橋村,眼前的勃勃生機讓人很難與昔日的貧困蕭條聯系起來。嶄新的村容村貌,村民們繁忙的身影,還有那一張張洋溢著幸福的笑臉,都在講述著這里的巨大變遷。而這一切的背后都離不開他們的帶頭人——村黨支部書記孟凡余。
這樣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僅需要智慧,更需要努力,因為一切改變都非一日之功。村里的后備干部常說,孟凡余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時刻把群眾利益放在首位,以身作則帶頭干事,這樣的精神讓人感動,是所有年輕干部學習的榜樣。
說起黨員擔當、談到群眾幸福時,這位年過半百的村黨支部書記當眾哽咽。我看到的是一位有著純粹初心,勇于擔當的村書記,是一位時刻不忘團結群眾、無私奉獻的共產黨員。在他身上,我們能看到千千萬萬在鄉村振興一線不懈奮斗的黨員形象,他們是鄉村發展的中流砥柱,是帶動鄉親們走向富裕的領頭雁。
孟凡余書記的故事是新時代鄉村振興的一個縮影。他以個人的奉獻和智慧,引領紅橋村走向富裕,真正踐行了一位共產黨員的初心與使命。正因為有無數個像孟凡余這樣優秀的共產黨員沖在一線,腳踏實地,心中懷揣著對黨不變的信仰,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我們的鄉村振興才能展現出如此蓬勃生機。
大皖新聞記者 汪艷 攝影報道
編輯 陶娜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