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黃山市唐模村是有著近1400年歷史的知名中國傳統村落。在連日的暴雨下,唐模村檀干溪水位猛漲漫過街面,甚至沖進不少村民家中。在當地村民拍攝的視頻里,滔滔洪水與美輪美奐的徽派建筑群形成鮮明對比,引發人們的廣泛關注。如今洪水退去,唐模古村的現狀更是牽動著眾人心。
暴雨后,徽州古村安然無恙
唐模村村民許鑫(化名)的手機里,還保存著6月20日洪水侵入村莊的視頻。視頻下的唐模村,不是小橋流水的愜意,而是奔涌湍急的洪水不斷沖刷著沿岸的建筑。
洪水下的唐模(村民拍攝視頻截圖)
6月28日下午,大皖新聞記者來到位于黃山市徽州區潛口鎮的唐模村。天空還下著淅淅小雨,貫穿唐模村的檀干溪依舊水流湍急,但兩岸的街道干凈整潔,唯有墻上依稀可見的水跡證明前不久的洪水曾經來過。
走進村莊,檀干溪兩岸的水街村民已恢復平時愜意的生活,一座連廊下,多位村民相聚聊天,還有不少附近的居民在岸邊架起畫板,描摹雨后的徽州古村美景。
村民坐在岸邊休憩。
唐模景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這次的洪水對村內建筑幾乎沒有造成什么大的影響,唯有一處河堤略有受損。
記者在村內走訪發現,除靠近檀干溪的房屋有進水情況外,離水邊較遠的房屋未受到太大影響。唐模村內的許家祠堂、小西湖、高陽橋等景觀景點也安然無恙。
洪水退去后的唐模村
村民提前收到預警,房屋未受損但民宿行業受影響
許鑫的父母也是唐模村人,從小他便在這里長大。兩三年前他辭去外地的工作,選擇回到老家開一個民宿店。
許鑫開的民宿店距離檀干溪大約50米,水位最高時,剛剛漫延到店門口。在許鑫的記憶中,類似這樣的大水至少有三次,“三四年前歙縣大水,我們這里也淹了,再早就是十幾年前,比這次還大。”
美麗的唐模村
對于此次洪水來襲,許鑫稱大家其實早已做好準備,“我們這邊的水主要來自上游河流和水庫,一旦上游放水,村里就容易漲水。此前發生過不少次這種情況,收到預警信息后,大家把電器等物品移至高處,房屋基本不會受損。”
不過,雖然洪水未對房屋造成直接損傷,但由于景區暫停營業,當地民宿行業還是受到較大波及。“現在正值暑假預訂住宿的高峰期,本來最近有不少客人要來,但由于暴雨,都退了單,直接損失有幾千元。”許鑫告訴記者,他家在菜園里種植的一些蔬菜也有一部分被沖走。
徽州古建筑排水系統引全網關注,村民點贊“古人智慧”
據了解,唐模村始建于唐朝,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在村民先前拍攝的視頻中,整個水街已被洪水淹沒,這些古建筑的安危也被大家所擔心。
先前,西遞、宏村、許村等徽州古村的排水系統受到全網點贊。6月28日,大皖新聞記者在唐模村現場探訪發現,這里的建筑結構和排水系統均為應對洪水等災害有著特殊的設計。
在唐模村檀干溪中心處,有一座高陽橋,這座古橋始建于雍正年間,除了是當地的標志性建筑,也是古徽州水口文化的代表。
高陽橋前的分水尖
在高陽橋迎水面的不遠處,有著三個分水尖,分水尖上下游還設計有高度的差異。記者現場觀察發現,在經過分水尖后,原本湍急的溪流立刻在高度落差和分水作用下得到緩沖。作為土著居民,許鑫向記者介紹,分水尖像一個篩子,能為下流的橋墩減少洪水的沖擊力,也能將河道中的雜物撥到兩邊,巧妙地保證了橋體的安全。“此外,我們這邊每一家基本都會將房屋建得比地面高幾十公分,這是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經驗,屋檐、屋內的排水溝,甚至門檻,都有排水防水的功能。”
許氏祠堂
許鑫還介紹,在村內的民居里,還建有多條排水渠,村子周邊還有幾個水塘,“這里的水來得快,去得也快,洪水侵襲時,可通過不同渠道將過量的水排向下流。”
6月28日下午,天空還下著小雨,離渾濁、湍急的檀干溪僅有十余米的小西湖景區卻是一片寧靜。環顧四周,碧綠色的湖水與渾濁的溪水形成鮮明對比。“湖里也有多個暗渠,可通過人工開關引水、排水。”許鑫說,只有親眼看到這種差異,才能感受到一代代傳下來的建筑智慧。
唐模村小西湖
大皖新聞記者 龔潤澤 韓喻 攝影報道
編輯 王翠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