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悠悠汴水,流淌千年。隋唐大運河通濟渠在安徽省境內的遺址長約180公里,自河南永城進入安徽省境內,流經淮北、宿州兩市。2014年6月22日,中國大運河成功入選《世界遺產名錄》,其中安徽段的柳孜運河遺址和通濟渠泗縣段位列其中。如今,申遺成功已有十年,安徽境內的遺產點發生了哪些變化?2024年6月初,大皖新聞記者來到宿州泗縣,實地探訪大運河泗縣段。
空中俯瞰通濟渠泗縣段。
古河道依然保持當年風貌
從泗縣東環城河一路向東,一條筆直的河道靜靜流淌。河道兩岸,金色的麥浪隨風翻滾,預示著又是一年好收成。這條筆直的河道5.8公里,它是隋唐大運河通濟渠目前唯一一段“活態運河”。
在隋煬帝時代所開鑿的運河中,通濟渠是開鑿時間最早的一條。大運河通濟渠泗縣段全長47公里,其中現存較為完好的運河原始有水故道28公里,是隋唐大運河通濟渠安徽段唯一的有水河段,也是大運河通濟渠段僅存的有水河道遺址之一。
大皖新聞記者在現場看到,經過一千多年的歷史變遷,曾經蜿蜒曲折的河道大部分已經變為炊煙裊裊的村莊,而泗縣段的大運河卻仍舊保持著原有的風貌。5.8公里的遺產段,大運河的河道只有十余米寬,和鼎盛時期的隋唐大運河顯然不能比,但站在岸邊,仿佛可以看見當年舟車往來、商旅不絕的繁盛景象。“汴水晴波”“隋堤煙柳”等虹鄉八景,仿佛還在訴說著往日的繁華。
古河道依然保持當年風貌。
在通濟渠泗縣段的旁邊,一條筆直的景觀道與河道平行。景觀道兩側,重要景點和文化遺存被一一保護和展示。每到傍晚,會有大量居民沿景觀道散步、游覽。這里不僅是當地推薦的打卡點,更是居民休閑、運動的場所。
四代人精心守護運河文物
在泗縣5.8公里運河遺產段的一端,一對鎮水神獸伏在涼亭下方,正對著古老的河道。實際上,這一對鎮水神獸是按照運河岸邊出土的一對珍貴文物復制的。
在泗縣博物館里,大皖新聞記者見到了這一對鎮水神獸。“這兩個鎮水神獸分別于2018年4月和2020年4月出土于運河岸邊,據當地居民反映其原為鑲嵌在泗縣東八里橋上的橋梁附屬物。”泗縣文物管理中心博物館股股長宋曉武介紹說。
泗縣運河岸邊出土的鎮水神獸。
大皖新聞記者了解到,鎮水神獸造型精美、雕工傳神。石獸嘴里還叼著一條魚,魚頭和魚尾露在嘴外,是整個大運河沿線保護最好的鎮水獸之一,具有鮮明的地域特點。神獸通體長118厘米,寬30厘米,高45厘米,由整塊青石雕刻而成。傳說這是一種名叫趴蝮(bāxià)的鎮水神獸,為龍生九子之一。
關于其中一個石獸的保護還有段佳話。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不少文物古跡遭到破壞。當時,崔莊德高望重的老中醫崔孟銘深知石獸的價值,便冒著風險,偷偷把鎮水神獸埋在家門前路邊的樹下。臨終之前,他一再叮囑家人小心保護。
2018年4月的一天,崔老的重孫崔猛發現幾個形跡可疑的人不時在地上探測什么,便向當地公安和文物部門報案。經過研究,當地文物部門決定進行搶救性保護挖掘,把這個傳說中的老物件取出來。四代人精心守護50多年,讓這件運河文物終于重見天日。
將繼續深挖運河文化遺產價值
大運河通濟渠泗縣段連接河南、江蘇,是大運河通濟渠的重要組成部分,至今仍發揮著排洪、灌溉的作用。十年來,泗縣也一直將大運河作為當地歷史文化發展的重要支撐,做好遺產段的保護和利用工作。
2017年以來,泗縣先后對遺產區域內棚戶區進行整體搬遷,對河道及沿線村莊環境進行整治。同時,多次對運河沿線文化資源進行調查和梳理,對大運河泗縣段故道全境進行系統性的考古勘探工作,摸清了泗縣運河的基本走向、河床、河坡等故道情況。
同時,泗縣集中打造了泗縣大運河公共文化場館集聚區,在運河沿線先后建設開放了泗縣博物館、圖書館、規劃館、家風館、文化館(少年宮)、科技館、古鞋博物館、隋唐運河博物館等系列公共文化場館,充分發揮運河資源優勢,活化運河遺產利用和文化傳承。
在遺產保護和利用方面,泗縣還先后實施了運河特色小鎮、運河人家景區、泗縣中央公園、運河森林公園、泗縣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等重點項目。通過項目實施進一步豐富當地文旅資源,提高大運河保護傳承利用水平,更好地展現千年運河深厚的文化底蘊。
大皖新聞記者了解到,下一步,泗縣還將深入挖掘運河文化遺產價值內涵,提升保護傳承利用的專業水平。同時聚焦現有旅游資源,大力發展文旅產業,推動重點項目落地實施,打造具有泗縣特色的文化品牌。
大皖新聞記者 吳碧琦 殷志強 文/圖
編輯 王翠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