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近日,河南省淮濱縣農民王成衛的一條小腿被農機絞斷了,脛骨、腓骨都被農機絞斷成兩截,小腿上動脈血管缺損長度約5厘米。安徽醫生經過長達7個小時的急救,幫老人接上了離斷的脛骨和腓骨、吻合了斷裂肌腱和神經,并移植了靜脈血管替代動脈血管,終于接“活”了老人的斷離小腿。6月2日,大皖新聞記者來到阜南縣中醫院,采訪這起跨省急救的溫情故事。
跨省急救:從田間到醫院用時不到半小時
今年58歲的王成衛家住河南省淮濱縣王家崗鄉王崗村。5月9日早晨,王成衛開著旋耕機正在犁地,一不留神,鋒利的犁刀絞斷了他的小腿。老人說他當時被嚇蒙了,竟然感覺不到斷骨的疼痛。
王成衛的家人也特別害怕,立即撥打安徽省阜南縣120急救電話,詢問是否可以跨省急救?
當時,阜南縣120急救中心的地城鎮急救網點離事發地不足30公里,急救醫生李漢林接到電話后,立即開著急救車來到了事發地。
“我之前雖然也見過受傷嚴重的,但是都沒他的傷情重。我趕緊把傷情拍成照片,發給楊玉起主任,問他這樣的傷情,是否有把握診治?楊主任說‘趕快來,別耽誤時間!’傷者家人也都很信任我們,所以我就趕緊把傷者抬上救護車了!”李漢林說:“越早手術,斷肢再植的成活率越大!”
李漢林以最快速度往回趕,用時不到半小時,就把斷肢老人從河南省淮濱縣的田間送到了安徽省阜南縣中醫院的急診室里。
移植修復:用靜脈管替代缺損的動脈管
從接到急救電話的那一刻起,阜南縣中醫院骨傷一科主任楊玉起就緊急部署,他先打電話給正在中崗鎮衛生院駐點幫扶的同事楊建,讓他緊急趕回醫院;隨后通知了急診科、重癥醫學科、麻醉科、輸血科、手術室等多部門,請各科室做好傷者入院前的準備工作。
王成衛小腿脛骨、腓骨都已經斷離,脛后動脈不僅斷了,而且缺損了5厘米長,其他血管也缺損很大,需要進行多處血管移植。此時王成衛受傷已過去1個多小時,必須在最短時間內止血,接通動脈和靜脈,恢復血供,才能確保王成衛的生命安全,并保住斷肢。
最短的時間內完成清創和骨折內固定后,在急診醫學科、麻醉科、手術室的全力支持下,楊建采用顯微外科技術為王成衛實施斷肢再植手術。
傷者的動脈血管缺損了,楊建就取下傷者自身靜脈來橋接動脈血管,使用比頭發絲還細的縫合線精準迅速吻合動脈。血管最細的直徑僅4-5毫米,橋接縫合血管的難度就像微雕藝術。楊建就像一位“微雕”大師,借助顯微鏡觀察,一絲不茍地將一條一條斷裂的血管重新接起來。“有的血管因失血過多而閉合了,縫合時更需要特別小心,稍不留神就會把血管壁縫錯;萬一血管縫合有誤,就會造成血管壞死,導致整個斷肢再植手術失敗!”
最終,歷時近7個小時,楊建在顯微鏡下吻合了2段脛動脈管、1根靜脈管、一些小血管和2根神經。隨著腳趾漸漸由慘白出現血色,王成衛離斷的小腿終于再植成功了。
縣域醫共體:讓群眾生命安全通道更暢通
6月2日,大皖新聞記者在阜南縣中醫院骨傷一科病房里看到,王成衛小腿已經基本恢復功能,他故意活動著腳趾讓記者看,并翹起小腿向大皖新聞記者展示他的恢復情況,他說:“我當時看到腿斷了、骨頭和肌腱都外翻著,傷口不住地噴血,我以為自己要沒命了,又擔心截肢;最讓我驚喜的是:這里醫生不僅救了我的命,還為我保住了雙腿,真的很感謝他們!”
這位河南省老農開心地為安徽醫生點贊
阜南縣中醫院黨委書記王華松在接受大皖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這起跨省急救成功,不僅得益于多科室多醫生的團結協作,也得益于阜南縣遍及城鄉的醫共體和120急救網絡。如果阜南縣沒有便捷的120救護網絡和城鄉醫同體,這位河南老鄉也沒法在半小時內得到跨省急救。阜南縣是安徽省首批縣域醫共體試點縣,健全密布城鄉的醫共體網絡,加強縣鄉村醫療服務協同聯動,可以讓群眾在最短時間得到快速精準的救治。
大皖新聞記者 張洪金
編輯 許大鵬
請輸入驗證碼